系安危之重,為社稷之臣,功名百世,將相一家,接軫起群英,幕下同僚多節鉞; 出大賢之門,許急流之退,憂患相從,勘平親睹,騎箕驚此日,風前老淚滿江湖。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系安危之重,為社稷之臣,功名百世,將相一家,接軫起群英,幕下同僚多節鉞;
下聯:出大賢之門,許急流之退,憂患相從,勘平親睹,騎箕驚此日,風前老淚滿江湖。

對聯備註:

(清-萬啟琛《挽曾國藩聯》)

參考注釋

安危

[safety or danger] 平安危險

奮勇搶救溺水兒童,不顧自己的安危

社稷之臣

稱春秋時附庸於大國的小國。也稱身負國家重任的大臣。

功名

[scholarly honour or official rank in feudal China] 功績和名位;封建時代指科舉稱號或官職名位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國演義

但是,他們(指東林黨人)比起那一班讀死書的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總算進步多了。——《事事關心》

百世

[all generations] 很多世代;很長時期(一世,三十年)

斯固百世之遇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百世之怨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流芳百世

相一

統一;彼此一致。 漢 桓寬 《鹽鐵論·水旱》:“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務為善器。”《後漢書·劉盆子傳》:“諸將日會論功,爭言讙呼,拔劍擊柱,不能相一。” 宋 陳亮 《廷對策》:“夫天下之學,不能以相一。”

接軫

(1).車輛相銜接而行。形容其多。 漢 張衡 《西京賦》:“冠帶交錯,方轅接軫。”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寶光寺》:“雷車接軫,羽蓋成陰。”

(2).形容人才濟濟。《宋書·順帝紀》:“然猶正士比轂,奇才接軫。”《舊唐書·則tian1-1皇后紀》:“觀夫 武氏 稱制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於家索,扼腕於朝危,竟不能報先帝之恩,衛吾君之子。”

(3).喻接近,靠近。《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 胡 越 起於轂下,而 羌 夷 接軫也。” 唐 孫恂 《獵狐記》:“然僻居與山藪接軫,豺狼所嘷,若復固拒,是見溺而不援也。”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後序》:“ 長沙 憂國,懼足首之倒懸; 臣朔 上書,戒 羌 戎 之接軫。”

幕下

(1).帳幕之下。《戰國策·魏策一》:“ 樂羊 為 魏 將而攻 中山 。其子在 中山 , 中山 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 樂羊 坐於幕下而啜之。”

(2).幕府中。 唐 杜甫 《洗兵行》:“ 關中 既留 蕭丞相 ,幕下復用 張子房 。” 宋 錢愐 《錢氏私志》:“﹝ 歐陽修 ﹞為 西京 留守, 梅聖俞 、 謝希深 、 尹師魯 同在幕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鄂西林用人》:“ 鄂西 林相公 節制 滇南 七載,一時智勇非常之士多出幕下。”

同僚

[associate;colleague;fellow-officials] 舊稱同在一處做官的人

節鉞

符節和斧鉞。古代授予將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標誌。《孔叢子·問軍禮》:“天子當階南面,命授之節鉞,大將受,天子乃東面西向而揖之,示弗御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假 太祖 節鉞,録尚書事。” 唐 張祜 《送周尚書赴滑台》詩:“鼓角雄都分節鉞,蛇龍舊國罷樓船。” 明 張煌言 《上行在陳南北機宜疏》:“蒙皇上綸綍頻頒,節鉞謬寄,臣感極生慚,憤極思奮。” 徐興業 《金甌缺》第一章:“年來多病,更是才疏力薄,但圖個太平無事,一旦卸肩,把西陲的金甌和全軍交還朝廷……豈可謬領節鉞,再當艱巨?”

大賢

[sage;a man of great talent and great virtue] 非常有道德才能的人

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急流

(1).湍急的水流。 三國 魏 曹植 《雜詩》之五:“ 江 介多悲風, 淮 泗 馳急流。” 南朝 宋 鮑照 《還都道中》詩之一:“急流騰飛沫,迴風起 江 濆。”

(2).謂水流疾速流動。 唐 許渾 《謝亭送別》詩:“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3).比喻官場中複雜的鬥爭。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三:“﹝ 劉瞻 ﹞孤貧有藝,雖登科第,不預急流。” 元 楊暹 《劉行首》第四折:“恁莫痴,爭似 張良 會歸,急流中身先退。” 清 杜濬 《肥水先生忽有居》詩:“急流未必從君退,且喜歸懷有定蹤。”參見“ 急流勇退 ”。

憂患

[suffering;misery;hardship] 憂慮、禍患

生於憂患。——《孟子·告子下》

相從

(1).跟隨,在一起。《史記·日者列傳》:“ 宋中 為中大夫, 賈誼 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從論議。”《漢書·食貨志上》:“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宋 蘇軾 《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詩:“相從結茆舍,曝背談金鑾。”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獸類·狸》:“弟與之相從半年,且賴渠拯恤,義均伉儷,難誣以鬼也。”

(2).相交往;相合併。 宋 蘇軾 《岐亭》詩序:“凡余在 黃 四年,三往見 季常 ,而 季常 七來見余,蓋相從百餘日也。”《元朝秘史》卷一:“大凡女孩兒生了,老在家裡的理無,我將女兒與你兒子,你兒子留在這裡做女婿,兩家相從了。”

親睹

見“ 親覩 ”。

騎箕

見“ 騎箕尾 ”。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