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正文

少則得,多則惑

曾幾何時,為使後人能成才、早成才、成大才,先哲們開出了“勤”和“苦”的秘方,如“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又如“廢寢忘食”“聞雞起舞”等等。這些警世名言的確起到了激勵和引導的作用,但老子的“少則得,多則惑”,從另外一個角度警示後人不要好高騖遠、貪大求全,不要得不償失、捨本逐末。其中蘊含的道理,哲學家稱之為“辯證法”。

少則得,多則惑,旨在把握巨觀。巨觀是萬物的共性,而共性是萬物共同具備的內涵;如果不能從紛雜的萬事萬物中把握巨觀,則是多,就會惑然不知所歸而流散無窮。

有人主張“好東西不嫌多,多多益善”,其實這種說法未必全面辯證。俗話說“貪多嚼不爛”,縱然全都是“好東西”,倘若將肚皮塞得太滿了就會消化不良。據說有一個探險隊到了北極後,大家都大吃特吃營養豐富的北極熊的肝臟,結果都發生了維生素A中毒,個個頭暈腹瀉,有的甚至差點丟了性命。可見吃好東西超過限度就會走向反面。正如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一誠大師所說:“現代人都不是餓死的,都是撐死的。”

我們認識多與少的辯證法並不難,但要做到卻很不容易。就讀書而言,不少名家都主張“少而精”,宋朝宰相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新中國的開國將軍王震一生只研習《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他通讀過8 遍。西方名著《魯濱遜漂流記》中,主人公魯濱遜在荒島上只留下一本《聖經》,至於他讀了多少遍,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大量事實表明,少即是多,不僅讀書如此,許多事物亦是如此。

人的一生大多因為順境與逆境而焦心,原因是人們總想舍苦求樂。那些為了權、錢、色而身敗名裂的人,幾乎都是一個“貪”字使然,想要得到的太多了,因此苦惱困惑也就多了,忘乎所以,利令智昏,最後都成了生活中的另類甚至敗類。廣東有個貪腐的會計叫吳燦乾,法院開庭審理他時,他說出了三句“至理名言”:第一,人的一生自由最重要;第二,不貪就不會犯罪;第三,一個男人一輩子只跟一個女人睡覺是最幸福的事情……旁聽者一陣哄堂大笑,卻很少有人深諳他話中的苦澀。人生最忌諱的是在挫折時浮躁,在收穫時淺薄。浮躁和淺薄都不能成就事業,大量的教訓警示人們,賣弄小聰明只是自作聰明,投機取巧更是愚不可及,因為這樣都違背了安然、自然、坦然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態度。

心專才能繡得,心靜方能理得麻。在物慾橫流、繁雜迷離、飛速發展的當下,索取少其實能得到更多,索取多反而會導致自身的迷亂——家有房屋千間,睡不過八尺;家有良田千頃,食不過三餐。我們只有保持思想信念的純淨不雜、專心一意,才不會被雜念和私慾迷惑,才能專心致志、知行合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唯有真正懂得了“少則得 ,多 則惑 ”的 道理,懂得選擇,學會放棄,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遠。

來源:福州日報 2015-10-22 12:41:01
少則得,多則惑_少則得,多則惑作文0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