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迷霧——柘榮採風小記
八月底,我隨福州煙山畫院書畫家訪問團前往柘榮採風。這個位於高海拔山區的閩東小縣目前交通尚不便利,但對藝術家依然有極大的吸引力。我們早已厭倦喧喧攘攘的旅遊勝地,卻嚮往原生態的山鄉風物。在我的印象里,偏僻地區的人們往往樸實可愛,因此內心就更多了幾分期待。
出門前我查閱過信息,柘榮是太子參之鄉、長壽之鄉、德孝之鄉、剪紙之鄉,當地信奉的馬仙馬元君與媽祖林默娘、臨水夫人陳靖姑並稱福建三大女神。傳說馬仙來自浙江,因孝善之德被玉帝渡化成仙,以造福黎民,教化百姓,滌漱風俗。可見“德孝之鄉”的美譽不是沒有來由的。
翌日清晨,我們動身尋訪馬仙的重要道場——東獅山。出發時天氣還算好,微寒,尚未下雨,只是有些迷霧,但不多時我們就被雲霧重重包裹,在盤山小路上行駛不得不小心翼翼。看不清前路的人怎能不心懷敬畏?子貢說,孔子的博學大智基於溫良恭儉讓。其實不恭就談不上溫良儉讓。想到這裡,眼前仿佛明朗了一些。兩隻小鳥不知何時翩然出現在車前,飛飛停停,像是給我們引路,一直將我們帶到青雲宮下。仰頭望去,一尊石雕馬仙巨像儼然呈現於前,神貌端莊慈祥。先前所見的鳥兒紛紛飛集於像頂,眾人不禁嘖嘖稱奇。環顧四周,雲蒸霧繞,瞬息萬變,恍如仙境。
雲霧是中國詩畫中常見的意象,但自古以來無論是詩筆還是畫筆都描摹不盡其中的妙處。偶爾能觸及一二,便可稱為名篇佳作,譬如王維的山色有無、坐看雲起。對此,張旭、王鐸之類的書家聖手也難以企及,比不得造化神功的變幻自然而合乎天道。也許你在讚嘆雲氣是自由精靈的同時,可能忽視了它本是自然天地的一部分。道即本性,所以自由。它隨緣而來,隨緣而去,摒棄凡人的妄為、做作與勉強。或許這就是老子所謂的“無為”吧。
下午,眾人來到鴛鴦草場。聽說這山上有一對大石,形似鴛鴦,故而得名。可惜我們來時正逢大霧,難睹真容。既來之,則行之。緩步而上,除了能看見腳下濕漉漉的青黃雜草,周圍是白茫茫一片。同行諸人,只聞其聲,不見其影。我心有不甘,登上一座山頭,照舊什麼也望不見。莫非因為我們是畫家,所以天地間特意展開一張巨大的宣紙?好吧,容我構思。這種情景不宜精細的工筆,倒很適合氤氳的筆墨、簡率的寫意。不事其形,願得其神。寫意中國畫的獨到之處曾令梵谷、畢卡索等西方大匠稱羨而不可為。想來那是中國文化孕生的珍葩,沒有長期浸潤其中怎可為之?祈請天公借我如椽巨筆,待我寫下一幅《大同盛世圖》。
次日,東道主繼續冒著小雨帶領我們探尋九龍井景區和古村落,不辭辛勞。畫家們也收集到滿滿的素材。無論張牙舞爪的虬松、激漱飛湍的溪瀑、險峻峭直的岩崖、質樸古拙的民居、蔥翠挺拔的竹林、韻律分明的梯田、苔草遍布的拱橋,都如細雨潤物般地沁入眼帘和心扉。面對眾多的美景,再緩慢的步伐都顯得匆促,來不及細細品味。這時的畫家是最貪婪的,猶如饕餮一般囫圇吞咽,恨不得將未見的一切都搜羅殆盡。然而這絕非可能,柘榮的美不是匆匆過客能夠深入體會的。住上幾載吧,荷鋤種植,汲井炊洗,在廊橋里傾聽風雨,讓自己的影子映入悠遊的魚群,或許能漸漸融入其中。繪畫本是生活的再現,當然須用心體驗,才能胸有成竹地畫出活生生的傳神之作。當行程結束,我們不得不揮手作別,心裡仍流連於這片偶然結緣的靜土。好吧,待他日雨霧散去,再來一睹別樣明麗的柘榮。
來源:福州日報 2015-10-19 10: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