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隱於市——冶山遊記
作者:林哲 (字數:800字作文)
福州多山,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民諺曰:“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烏山、于山、屏山綿延起伏,成為福州城的標誌,為“三山現”;丁戊山、鐘山、芝山由於市政建設早被鏟為平地,再也“看不見”;冶山、羅山、閩山藏於市井,仿佛“大隱隱於市”的真隱者。
有暇尋訪冶山古蹟。順著一條不易被覺察到的石階,一路蜿蜒,一片不大不小的摩崖石刻林映入眼帘。四周古榕參天,綠意濃濃,不足10米的小山丘,說是“山”好似有些名不副實。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歷代文人墨客蒼勁的書法篆刻歷歷在目:清末民初陳衍所題的“觀海亭”及“望京山”、北洋政府黎元洪的“洛社遺風”、民國海軍總司令楊樹莊的“劍膽琴心”、懷晉的“鄒魯遺風振海濱”、馬天翮的“一丘莫雲小,昂頭可天表”……還有年代久遠的“山陰亭”題刻,旁署“唐刺史裴次元建,昆陵劉博修,侯官張治國書,閩侯歐陽英重建”;一塊藤蔓交覆的巨石鐫著“獨秀峰”三字,又有“登山道”可上,這裡就是冶山最高處;“玩琴台”則講述了閩越王鼓琴的故事,“一曲”到“九曲”的石刻一折一現,告訴人們這兒曾是文人墨客曲水流觴的高雅場所。
如今的冶山古蹟鮮有來訪者,或許是紛紛擾擾的都市生活讓行色匆匆的人們忘卻了這塊鬧中取靜的勝地,亦或是人們早已習慣日趨格式化的林立高樓,不願去尋訪一個非A級風景名勝的小景點。“冶山”的名字更多地被作為一條路的符號印刻在福州市民的心裡。小小的冶山以自己的獨特姿態存在於紛紛擾擾的大千世界之一隅。相比於“藏著的”另兩座山——閩山和羅山,冶山或許還算幸運,她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原貌,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化浪潮中免於被湮沒。
這裡曾是都城或宮殿,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而“大隱士們”卻能“我自臨風鳴素琴”,鬧中取靜,鼓琴飲酒,好不怡然。“小隱在山林,大隱在市朝”,說的是那些隱居山林的隱士只是形式上的“隱”,而真正做到物我兩忘的人,能在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喧擾,自得其樂。他們的“隱”可謂“大隱”,是心靈上真正的升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