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 被遺忘的“鄭和”——記歷史航海家王景弘正文

被遺忘的“鄭和”——記歷史航海家王景弘

作者:游德馨  (字數:1800字作文)

鄭和下西洋,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我國對外開放史上的光輝里程碑。然而,在“下西洋”的航行中,有一位與鄭和並肩領航的核心人物,其姓名、身世及歷史作用卻鮮為人知,他就是福建籍先賢王景弘。

王景弘是明代漳州府龍巖縣集賢里香寮村(今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鎮香寮村)人,因擁立皇儲有功,蔭及嗣子王楨世襲南京錦衣衛正乾戶。自1405年起,與鄭和受命共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船隊遠航經過東南亞、印度洋,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1433年,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於印度古里,王景弘率船隊安然回國,完成使命。第二年,王景弘再次奉命前往蘇門答臘國,這是他第八次下西洋。王景弘與鄭和一樣,得到明成祖、仁宗和宣宗的重用,在第七次出洋前,明宣宗還賜詩給他,稱其“昔時將命爾最忠,大船摩拽馮夷宮”,以表彰他的航海技術和統領船隊出航的功勳。王景弘在使團中,與鄭和一樣同居於正使領導者的地位,在第一次下西洋時便已確立。據《明史》記載:“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現存於世的《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和長樂《天妃之神靈應記》碑碑文也記述“明宣德六年(即公元1431年),歲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的字樣。在南平山寺發現的一口銅鐘,銘文也鐫刻“太監鄭和、王景弘等同官軍人等”的字樣。

下西洋航行結束後,博學多才的王景弘大力宣揚鄭和下西洋業績,晚年還撰寫《赴

西洋水程》、《洋更》等航海實用手冊,向廣大民間航海者傳播航海經驗,促進民間航海事業的發展,成為不可多得的航海史料。

據史料記載,與鄭和並肩領航的王景弘具有豐富的海上航行經驗和傑出的指揮才能。在使團船隊中,鄭和主要統領軍事外交事務,王景弘主要統管航海技術及後勤保障事務。據清代《西山雜誌》記載,王景弘在出航前“雇泉舟,以東石沿海各械導引,從蘇州劉家港入海,至泉州寄泊”。在集結船隊下西洋出發前,王景弘負責在福建督造和徵集船舶,甄選航海技術人員,船隊給養補充和對外貿易貨物的採購。在航海的過程中,他又負責航海針路的確定和行船方向、速度的把握。

王景弘作為船隊航海技術方面的統領,管理著一支由船長、舵手、水手等專業技術人才組成的船工隊伍,在艱難複雜的海洋環境中,數次完成遠航任務,如不通曉當時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是不可能的。當時,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是世界一流的,船隊使用了指南針、過洋牽星術等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共有寶船、戰船、水船、糧船、馬船等大大小小的船隻200多艘,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遠洋船隊,其中最大的寶船長125.65米、寬50.94米。王景弘還掌握一定的醫術,能醫治病痛,在東南亞至今仍流傳著他替當地人民治病的故事。王景弘亦具備傑出的外交才能,是明國中國與海外諸國睦鄰友好往來的外交活動家之一。鄭和與王景弘下西洋是以和平友好、尋求“共享太平之福”、促進共同繁榮為目的,開啟了科學航海、和平利用海洋資源的大門。他們在下西洋過程中與沿途國家友好交往,不僅給海外諸國帶去了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同時也把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技術、商品帶回中國;更為重要的是向海外各國傳播中華文化,將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崇尚科學文明的精神散播到世界各地。這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對外開放與交流的壯舉,與海外各國建立了睦鄰友好關係,在海外各國民眾中產生深遠的影響,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航海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王景弘亦不愧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之一。

鄭和下西洋迄今已600年,許多史實因年代久遠失傳或塵封。對王景弘史績研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使得對“七下西洋”的研究工作缺少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近年來,國內專家學者對史料認真考證,撥開歷史濃塵,王景弘的生平業績逐漸清晰起來,並考證確認了王景弘的祖籍地。

對王景弘的研究,是對鄭和“下西洋”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通過對王景弘的研究,明確王景弘在八次下西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王景弘的歷史功績,不僅拓寬了研究鄭和的視野,而且推動了鄭和研究的發展。福建是鄭和下西洋船隊出國和歸來的主要集結駐泊地,鄭和船隊的許多船是在福建製造的,大部分船工水手也是在福建招募的,許多貨物更是在福建裝船的。作為福建人的王景弘,熟知海情,在航海準備階段和航海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與鄭和一起創造下西洋輝煌業績的王景弘及許多船隊成員,他們身上都閃耀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和智慧,凝聚了愛國主義和團隊精神的精神。王景弘的一生,無論是與鄭和共同創造了“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或是致力於發展中國與海外諸國的友好關係,潛心整理下西洋航海資料等,都無愧於與鄭和並列而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