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朵木棉花
3月的一天,匆匆地走在街邊。突然,身旁傳來“啪噠”的一聲,一朵木棉花墜落在地面。抬頭一看,滿樹盛開的木棉花,就像是擎在空中的一團火焰。一瞬間,思緒仿佛一下被這木棉花撞開了——一位女革命者,帶著她的故事,微笑著來到我的面前。
她名叫謝懷丹,木棉花是她最喜愛的花。
謝懷丹原名裘東莞,1908年出生,山東濟南人。1925年,她才十幾歲,還是一名中學生,就加入了共青團,積極投身於“五卅”革命風暴,並接觸到當地 * 主義運動的領導人關向應,從此無怨無悔地跟著黨走。
1926年,她中學一畢業,就被黨組織安排到上海閘北開展工作。同年冬,黨組織又送她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她的學生證號碼是446,俄文名字是安娜·帕烏諾維娜·拉姬昂諾娃。在中大學習期間,她見過史達林,聆聽過列寧夫人的演講,也聽過宋慶齡的演講。
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結束後(1930年),謝懷丹轉為中共正式黨員。回國後,她從事地下革命活動,先後兩次入獄。第一次是1930年,在上海做工人工作時被警察抓走,並被送進蘇州高等法院女監,後來由於法院審不出個所以然來,就釋放了。第二次是1933年,在印尼,她在華僑中發展黨組織,宣傳革命,遭到荷蘭殖民當局的逮捕。在獄中她仍然從事複雜的鬥爭,直到第二年,在押往香港的時候才尋到機會脫險。
地下鬥爭,獄中生活,今天看多了電視劇的年輕人可能只是感到好奇和神秘,可對於當事者來說,更多的體會恐怕是艱苦卓絕的嚴峻考驗。
1934年以後,謝懷丹就長期在福建工作。先是在泉州做農村工作,後到廈門搞抗日救亡運動。抗戰爆發,廈門淪陷,謝懷丹聯合抗日骨幹發起成立“廈門青年戰時服務團”,並擔任副團長,戰鬥在福建各地。就是在這段時間,她結識了新聞記者趙家欣,並結為夫妻,相同的革命志趣和道路使他們相守終生。1938年,“廈青團”被國民黨當局解散,謝懷丹和黨組織失去了聯繫,趙家欣帶著她輾轉建甌、上饒,並於1942年落腳戰時福建省會永安,直到抗戰勝利。在永安的那些年,謝懷丹從事報紙編輯工作,還協助著名記者、時評家楊潮(羊棗)編輯《國際時事研究》。
抗戰勝利後,謝懷丹趙家欣夫婦一直工作、生活在福州。新中國建立後,謝懷丹擔任福建省婦聯副主席、福建省政協常委,1986年離休,1992年病逝。數十年來,她的黨組織關係時斷時續,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她的黨組織關係才真正得以恢復。她說這是她“莫大的幸福”,她始終在默默地忠誠於黨的事業。
她曾經在《木棉花又開了》一文中寫道:“我所以愛木棉花,不光是它那耀眼的艷麗,更愛它發自內在的火,染紅了花朵,染紅了一片空間。……它給人美的享受,給人朝氣的感染,它使你萌發一種願望,要發揮內在的火,像木棉花一樣,把美好奉獻,把愛灑向人間。”
站在木棉樹下,浮想聯翩。這朵墜落在地面的木棉花,莫非就是謝懷丹的化身?
來源:福州日報 2012-07-18 11: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