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薇
作者:彭忠富 (字數:1100字作文)
《詩經》是世界上最美的詩集。詩集中的植物更是美輪美奐,一個個花枝招展,為我們呈現出一幅幅商周時期的風俗畫卷。我最喜歡的是《採薇》:“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採薇採薇,薇亦剛止。”從薇菜萌發新芽,到長出葉子,時間已經從冬到春,幾個月過去了,而戍卒還在外面漂泊,只能把對親人的思念用歌謠來表達。
“採薇”,到底采的是什麼呢?從春秋時期到現在,很多植物的名稱已發生了變遷。這種能吃的薇菜,從《詩經》中的注釋可知叫“野豌豆”。野豌豆也叫巢菜、薇菜、苕子、肥田草、野麻豌,四川話叫“芍菜”,看來這就是音變了。
薇菜在華夏歷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三秦記》載:“夷、齊食之三年,顏色不異。武王誡之,不食而死。”相傳商代孤竹君有兩個兒子,長子伯夷,次子叔齊。孤竹君偏愛小兒子叔齊便傳位於叔齊。孤竹君死後,叔齊立即讓位於伯夷。伯夷堅持不受,叔齊也不願登國君之位,於是兄弟倆先後來到周國。周武王伐紂時,兩人攔馬諫阻。武王滅商後,他倆隱居首陽山,誓死不吃周栗,天天採薇為食,連食三年,面無菜色。武王派人勸誡他們,請他們出山做官,他倆便絕食而死。
因為伯夷、叔齊的緣故,“採薇”這件事頓時變得高尚起來,成了臣子盡忠守節的代言。其實兄弟倆又何必呢?多行不義必自斃,他們難道沒看出周興商滅是歷史的必然么?這樣絕食而死,實在是死得輕於鴻毛罷了。《本草綱目》說:“薇生麥田中,原澤亦有,故詩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人謂之巢菜。蔓生,莖葉氣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可見巢菜也是藥蔬兩相宜的植物。
兒時在川西鄉下,家家戶戶都要種巢菜做青飼料,打秧母田。每年農曆八月處暑節後,水稻已經快要收穫了,到處都是黃澄澄的一望無際。這時母親就把巢菜籽撒在稻田裡,也不去管它,到了寒冬臘月,田裡綠油油的,那就是生機勃勃的巢菜了。說也奇怪,這巢菜怎么不怕低溫霜凍呢?要是別的蔬菜,早就變得面目全非了,可見巢菜生命力之頑強。
到了春天,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過後,巢菜更是繁茂,可以長到半米高。打春後還會開出紫色或玫紅色的蝶形花兒,整個田裡“嚶嚶嗡嗡”的,都是那些循著花香而來的蝴蝶或蜜蜂,熱鬧得很。當然,母親也會採摘一些巢菜的嫩莖和葉子給我們吃,可以素炒、炒肉或者煮湯。如果一時吃不完,母親就把巢菜曬乾,留著煮臘肉;也可以把乾巢菜揉成面,混合在麵粉里做饃饃,別有一番風味。
到了四月,巢菜就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巢菜田成了秧母田,那些蓬勃的巢菜,都被埋在了稀泥里,成了滋潤秧苗生長的肥料。這可是最綠色的有機肥,不傷土壤。現在,大家都不願意種巢菜了,嫌麻煩,因為化肥只要花錢就能買到。有時候,我真不明白,化肥和農藥的出現是一種進步嗎?可是為什麼田裡的蚯蚓、青蛙卻少了許多呢?
我懷念種巢菜的時代,“採薇採薇”,那就像《詩經》中的歌謠,每一篇都讓人百讀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