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台成了“催淚彈”
作者:福州第二十二中學 姜華英(老師) (字數:1200字作文)
這一堂課,學的是老舍的《我的母親》。上課前,我要求他們講講十幾年來,母親最讓他們感動或難忘的事。
起先,大家不是太認真。第一位同學上台,只是很隨意地說一說就下去了。第二位同學也沒什麼新鮮的東西。第三位講了一個老掉牙的故事——半夜生病,下著大雨,母親背去醫院並摔跤……被同學恥笑。
後來,有個女生開始認真講述母親感動她的事:小時候的她體弱多病,三天兩頭就要去醫院,在母親的悉心照顧下,經過十多年的歲月,慢慢地長大。看著逐漸長大的她,鄰居們常常感嘆:“這孩子終於長大了,不知讓媽媽受了多少苦呀!”講著講著,她哭了。
也許被她的認真感動了,講台成了“催淚彈”。
接下來上講台的同學,無論是女生,還是男生,一站在講台前,就開始醞釀感情。
有的同學,先是笑對大家,似乎告訴大家:我不會哭的。笑著笑著,慢慢地,表情變了,笑臉變成了哭臉,然後就熱淚盈眶,開始用低沉的聲音講述著動人的故事。有的同學一站到講台前,就已經淚眼婆娑,講著講著就泣不成聲,幾乎不能繼續。中斷時,掌聲響起,鼓勵著講述者,告訴他:我們感動著你的感動。
她說:6歲的時候,由於要帶年幼的弟弟,她只能輟學在家,弟弟有任何閃失,她都要招來一頓責難。於是,認定母親不公平,偏心,心裡便產生了怨恨。直到長大懂事了,才體會到母親在辛苦勞作之餘,對孩子的那份擔心、那份愧疚——那是身心交瘁的苦。
他說:小時候不好養,按習俗寄養到別人家,直到10歲才回到父母身邊,心裡便根深蒂固地認為“父母太狠心了”,不開口叫“爸、媽”。有一次,他生了重病,因為不願住在醫院裡,母親只好每天帶著他到城裡的醫院,打了一天的點滴之後,再輾轉回家。即便如此,他也沒被母親感動。直到有一回,看見他散了的鞋帶,母親默不作聲地俯下身子,幫他系好鞋帶,他才感動地叫了聲“媽”。
她說:母親身體不好,從來沒考慮到自己,而是擔心著在外求學的孩子,還要照顧多病的老人,變著花樣做好吃的,時時關注著老人的起居。
他說:國中時期的他們叛逆、放縱,常常踐踏著母親的愛,對抗著母親的“嘮叨”,對抗著母親的心愿……用這樣的方式,表現著自己的“酷”“另類”和“個性”。直到看見母親憔悴,看到母親因擔心焦慮而暈到,才有了些許的感動。現在想想有太多的不該……
他說:在他的記憶里,沒有母親的印象,他很想見見母親的模樣,也試圖去尋找母親,終沒結果——他打小是在孤兒院裡長大的。他哭著告訴同學們:“有母親是多么幸福的事。跟母親吵吵嘴,對我而言都是不可能實現的願望。你們一定要好好地聽母親的話,不要讓母親傷心……”
每個人都感動著自己,也感動著同學。
所有的同學講完後,開頭很隨意講的同學,也不好意思了,要求:“老師,我再講一次!”
課後,同學們告訴我:“老師,說真的,我們很想用一種平常的語調把這話題講完,可一到講台上,心情就不同了,在座位時的那些想法都不知跑哪去了,就忍不住……”他們還說:“老師,你以後千萬別再讓我們講這么傷感的話題了。”
母親的心,再頑劣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用課本中老舍的那一句話來說:母親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