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正文

“羅城”“夾城”與錢紋城磚

自無諸創立閩越國,定都“冶城”開始,到王審知(862~925年)創立閩國,前後歷1109年(前202~907年),福州仍是一座落後的小城。王審知治閩29年,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闢甘棠港,開展對外貿易,廣納人才,重視教育,加強城市建設,兩度拓城把三山入圍,一城連疆,初步形成“三坊七巷”的格局。

唐天復元年(901年),王審知在子城外環建築周圍20公里的大城“羅城”,城呈不規則圓弧形,東西寬約1.8公里,南北長約1.7公里,把晉安郡城、北面屏山圍入城內。福州遂有內外兩重城垣,內重是政治統治中心及貴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區和商業經濟區。強調中軸對稱,城北中軸大道兩側闢為衙署;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築高牆,這些居民區成為坊、巷之始,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梁開平二年(908年),在建“羅城”後7年,王審知以原建的“羅城”城區太小,已無法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把原有橢圓形的南北端稍加擴大,把羅城夾在裡面,故稱“夾城”。

夾城擴大後,把烏山、九仙山(于山)、越王山(屏山)包在城內,從此福州有了“三山”之稱。

為了適應福州多、多颱風的氣候,“羅城”、“夾城”城牆全部用磚砌築,城磚四側面都印有精美的漢代“四出五銖”錢銖圖案,短邊印2個錢紋,長邊印3個錢紋。用這樣精緻的錢紋圖案磚砌築,在全國尚屬首創,至今尚無另例,可以說是閩國城磚所獨有。這表明當時閩國經濟實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錢紋城磚與佛教有關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處於政權分裂和地方割據狀態。“永嘉之亂”,造成大批中原士族南遷入閩,從而把中原人拜佛信仰帶入福建。我們現在看到的印有精美錢紋等各種紋飾的墓磚就是中原人信佛的產物。王審知治閩將近30年,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使佛教的流傳在福建達到鼎盛時期。此時,福州寺院多、僧人多、佛塔多,冠於南方各省。古人有詩曰:“湖田播種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這就是當年福州情景的寫照。如果有人要問,王審知建築“羅城”時,為什麼要採用錢紋作為城磚的標誌?其一,是圖個吉利,人的生與死都離不開錢;其二,與王審知“崇佛”有關,因為錢紋是佛家的吉祥之紋飾。錢紋城磚與錢紋墓磚有區別

夾城之後再無出現錢紋圖案城磚了。從宋代至民國1000餘年,福州城牆築拆更迭頻繁,其中經過元代墜城,整座福州城牆被毀得蕩然無存,時至今日錢紋城磚已成鳳毛麟角,彌足珍貴。

關於“羅城”錢紋磚史載不詳,既無拓片又不見實物參照,人們往往把錢紋墓磚當作錢紋城磚。近觀于山“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展櫃中排放一錢紋墓磚,標為“羅城錢紋磚”,亦屬此例。

筆者鍾情於古磚收藏,蒐集有清代不同時期的古磚,還有貢院磚、鎮海樓磚、裝飾磚、吉祥磚、錢紋墓磚等,唯難覓到王審知時期的“羅城”錢紋城磚。十餘年間,功夫不負有心人,於1999年在福州大規模城建拆遷中覓得這千年“寶貝”。於是我將錢紋城磚與錢紋墓磚進行反覆對比、鑑別。

閩國錢紋城磚:形厚而小,規格(31×15×8CM),重約18斤,色灰白。磚面擦痕斑斑、磚體殘缺不全。錢紋以漢代“四出五銖”錢為圖案。錢紋分布在四邊側面,短邊印2個錢紋,長邊印3個錢紋。採集地點在今白馬北路西門附近。事後請教省、市博物館及省文史館文史專家,經確定此磚即是王審知時期的閩國錢紋城磚。

晉代錢紋墓磚:形大而薄,規格(39×21×6CM),重約25斤,色灰中帶黃,稜角分明,質地結實,加工精細,為全品相。其錢紋分布長邊兩側,不規則,有時出現半個錢紋,一側錢紋間有十字形,一側則無,短邊兩側無印錢紋。採集地點在福州東門外墓山下。

對比來看,二者大小、厚薄、重量、顏色、錢紋排列、燒制時間等,都有很大差異。

來源:福州日報 2011-01-10 17:33:00
“羅城”“夾城”與錢紋城磚_“羅城”“夾城”與錢紋城磚作文0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