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辱就是水底決勝的那塊冰

公元前400多年,吳王夫差攻打越國,越軍不敵吳軍,敗退至會稽山。越王勾踐向吳王夫差求和,但夫差拒絕了他的這一請求,將他扣作人質,留在了吳國。三年後,勾踐回到了越國。但他並沒有忘記這一奇恥大辱,發誓要報仇恨。為了不讓時間沖淡自己報仇的決心,他在自己臥室中掛上苦膽,吃飯前一定要先嘗苦膽。睡覺的時候身下墊著木柴,以使自己警惕,居安思危。後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於從失敗中崛起,最後打敗了吳國,稱霸於諸侯之間。

劉邦手下第一大將韓信,是一位可以“連百萬之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的常勝將軍。但他在少年時期曾受過別人的胯下之辱,他在遭受如此羞辱之後反而從心底覺醒了,苦讀兵,鑽研劍法,最終助劉邦成就輝煌。

人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挫折甚至屈辱。但屈辱不一定是壞事。屈辱往往給人帶來強大的精神動力,屈辱是一個人成功之前所經歷的最嚴酷的考驗。屈辱能夠使人在困境中覺醒,在覺醒中爆發。一個人曾經經受的屈辱程度,往往與他日後成功的可能性成正比的。

人之所以會感覺到恥辱,來源於一個人的自尊心。一個人的自尊心越強,就越難以忍受恥辱。俗話說:“人活臉,樹活皮”。人要是活得一點臉面都沒有,活得一點自尊都沒有,那這個人也就沒有多少存在的價值了,但光有自尊心也是不夠的,“布衣之怒”不過是“以頭戕地耳!”你能感受到屈辱是件好事,但懂得在受到屈辱之後重新振作,以行動證明自己,一洗恥辱,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漢!

韓國曾經被日本侵略,做了日本三十年的殖民地。韓國甚至有不少婦女被日軍強行逼迫做了“ * ”。面對著這樣天大的屈辱,韓國人民化悲憤為力量,發憤圖強,勵精圖治,使戰後韓國的經濟迅速發展。這是什麼力量在支撐?這就是韓國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記得20世紀60年代的一次世界盃預選賽,韓國國家足球隊飛赴日本參加比賽。臨行前,總統說了這么一句話:“如果輸了,你們就不要再過大韓海峽了(日本海峽)。”由此可見,一個曾遭受過屈辱的民族再面對敵人時可以表現出多么巨大的勇氣與頑強的精神。

時間可以沖淡記憶,但不應該沖淡屈辱。儘管我們現在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我們不應當忘記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的一百年的“屈辱史”,不應當忘記各種各樣的不平等條約,不應當忘記數不勝數的割地賠款,不應當忘記不勝枚舉的燒殺搶掠。應當看到,一些80後、90後,他們對屈辱的歷史漸漸淡忘,熱衷於“遊戲”、“網聊”等。“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作為一個年輕人,我們要時刻牢記曾經飽受苦難的祖國,牢記我們民族曾經遭受的屈辱。變屈辱為動力,知恥而後勇。我們深信,一個不忘屈辱且不斷奮進的民族,是一個不可戰勝的民族。

屈辱好比彈簧,壓迫越深,爆發力越強。這是一條不變的鐵律。

 

屈辱就是水底決勝的那塊冰_屈辱就是水底決勝的那塊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