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
我的家在小興安嶺腳下,抬眼就是那重重疊疊的群山。童年的時候也有過探求在山的那邊是什麼的好奇心,總纏著自稱“博學”的爸爸問,但總得不到自己滿意的答案。上初一的時候學到一篇《在山的那邊》課文,尤其這句“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讀得余香滿口,覺得找到了最正確的答案,加之越來越多的課業捆綁了雙腳,越來越多的樓房阻隔了視野,很難再見到那誘發聯想的山巒,也就把這個問題和童年的很多疑惑一起忘掉了。
轉眼上了初三,中考近在咫尺,“考全班第一→考全校第一→考全縣第一”成為我的耳朵里重複次數最多的語言,也成為我的世界中所有親朋最大的期待,成為了我15年的短暫人生中第一座真正的高山。在山的那邊是什麼?疑惑又悄悄地溜回了我的腦海。我很嚴肅地和爸爸探討這個問題,爸爸笑了。他說:“那當然是高考、考研……,仍然是一座座山,永遠沒有海的出現。”按照這個說法即使獲得諾貝爾獎也見不到海,我有一絲絕望的感覺。
我曾經試圖不去思考這個問題,但它就像夢魘一樣讓我打不起精神,我那原本快樂的時光也變得鬱悶了。鬱悶是我與生俱來的敵人,我要用自己的力量打敗它。於是我想到了真實的山,拿起地圖,開始了心靈的旅程。從我家出發,崑崙山那邊是荒涼的沙漠,洛基山那邊是肥沃的農田,安第斯山那邊是廣袤的雨林,吉力馬札羅山那邊是無際的草原。我發現越過所有的山,那邊幾乎都不是海,也幾乎都不是山,籠罩在心裡的陰霾出現了一縷光亮。
我確信的答案是錯誤的?過去那么多的人用生命去越過一座座高山又去追尋什麼?“博學”的爸爸開闊了我的思路。諸葛亮六出祁山為的是白帝託孤,哥薩克翻過烏拉爾山為的是開疆擴土,拿破崙跨過阿爾卑斯山為的是一統歐洲,殖民者越過阿巴拉契亞山為的是掠奪財富,玻利瓦爾衝過安第斯山為的是人民解放,紅軍爬過雪山是為的是民族自強……,所有過山的人都知道山的那邊是什麼。那就是他們心中的海,不論那海水是清澈還是混濁。
人類的智慧讓真實的山臣服,在“天路”上的火車裡、在“神六”的機艙內,它是那么渺小,讓人再也感受不到過山的沉重。真實的山慢慢淡去,概念的山愈發清晰。這山因為那邊的海不同而有時似蜀道難以逾越、有時似輕煙揮之即去,有時似敵人必須去徹底征服、有時似神明必須頂禮膜拜。這山對於不同角色的人可能是范偉手裡的包子、魏敏芝班裡的學生,可能是奧運百年的夢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可能是制裁陳良宇貪腐的依據、打擊 * “ * ”的淵源。
由實到虛的山使我體味到豁然開朗帶來的愉悅。心裡的那一座座山都是世人一筐筐堆起來的,不僅有你通向海的障礙,而且還有你心靈家園的守護神。我真的理解了懸樑刺股、破釜沉舟、臥薪嘗膽,更理解了不食周粟、不欺暗室、不相為謀。我知道我已經征服了許多高山,否則我就不會有衝破陰霾的力量。我也知道有許多山不能僭越,否則我就會成為世人眼中的另類。我想,爬過一座山就有一片海。我的海將永遠是蔚藍的!
精彩推薦:
{{item.user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