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的答案
這,是灰黑色的現象:親,所以熟悉,所以相互影響著用同一種角度,同一番 * 來看問題。久而久之,會把對親近人的印象和情感摻入他們的人性之中,他們成為我想像中理所應當的“他們”,而現實的他們卻被遺忘了。疏,所以陌生,所以本能地產生一種抗拒力和警惕性,把那些一無所知的人們隔絕在對立面上。未知,等於任何一種可能,包括罪惡的不懷好意。他們令人緊張,讓人渴望保護自己,人們把他們的其他品質擱淺了,而把可能帶給人們最大危險的罪惡放大了,於是,現實的他們也在人們的頭腦里迷失。
這,是沉甸甸的習慣:請回頭,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深深地看一看。孔子思想之中待人處事的“誠實忠信”歸根到底要服從權力上的尊卑和血緣上的親疏。這樣扭曲自尊的氣氛之中孕育出的道德也就難免事與願違,封建的暗藏繼承為自私,仿佛一種深入血脈之中的遺傳毒素:對親人,對親近之人的仗義和袒護;對外人,對陌生之人的淡漠與鄙夷。沉甸甸地,它們積壓下來,多少次的洗禮,也無法讓其不留痕跡地離開。
這,呼喊著精神的革命:你自尊、自信嗎?只有自尊自信的人才知道如何尊重和相信別人。
你能客觀與公正地對待問題嗎?用自己空白思維接受新發生的事件,用宇宙的眼睛看世界,那將是一種無比遼闊的俯望。
你能鍛鍊坦然與平靜的胸懷嗎?應該嘗試地去相信,去分享別人的珍貴人生。被誤解也許是件好事,而他人的不幸卻不能給你任何安慰,從誤解中反省自己的過失,而把自己的幫助和關懷施予那些與你無關卻不幸的人。
你找到了博愛這一根源動力了嗎?把對親近之人的濃濃情意化開,不讓它迷蔽住你的公正和清醒,再把它們拿出來與所有人分享。當萬分的勞累與倦怠之時卸下虛偽的面具,在禪煙與茶香的纏繞中冥想:“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這,需要社會的支持:環境和社會是溫床,是染缸。在瞬息萬變的當今時代,許多環境與社會因素可以引導人格發生本質性的改變。只有在良好的道德風尚傳播下,人們才能不斷地打開視野,發掘眾人的閃光點,而不再把家門與心扉緊鎖,不再“親之溺近,疏之靡遠”。
我們正在聚蓄著個人的努力,等待著群體的覺醒。
我們正在拋棄那個富人的眼光,公平公正地對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