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溝,不填也罷

不知從何時起,“代溝”成為人們普遍議論的話題。一時間,“相互理解、信任、默契”成了兩代人共同追求的目標,無數不同的家庭,似乎有相同的使命——“填代溝”!

代溝,非填不可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看看“代溝”是什麼。它主要是兩代甚至幾代人由於時代、生活環境、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經歷的不同而造成的在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各方面的看法不同。

代溝必須被填平,得說出它的不合理性才行。它的不合理性在哪裡?在於兩代人的意見不合嗎?只要略懂一點歷史就知道,社會的進步,是通過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進步來實現;而人類的認識和能力的進步,正是因為每一代人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先人。所以兩代人對客觀世界看法有差異,這本是天經地義的。假如現在的社會,幾代人想法如出一轍,默契無比,根本無“代溝”可言,那倒真不是什麼好事情。不說遠的,假設近兩百年前,幾代人“同心同德”,則飽學之士固然搖著腦後的辮子陶醉在普天下的“理解與信任”中,小姑娘亦是躊躇滿志,因為裹了那樣小的腳,連陰溝都跨不過,望見“代溝”更是要發暈了。不知那些熱心於填代溝者可樂意去過那種日子呢?

再者說,填代溝,怎么填?只有三種方法,要么老一輩向小一輩“妥協”,要么小一輩向老一輩“投降”。再就是兩邊一起開步走,來個“勝利會師”,握手言和。這容易辦到嗎?兩代人都有自己的經歷、自己的價值觀念,自己的看法,你想把它們拚命揉合在一起,任何一方都不願接受別人強加的思想。而且,就算揉合在一起,又有什麼用呢?犧牲家庭內部的“爭鳴”氣氛,去換取所謂的“了解、一致”,這必要不必要?巴金名著《家》中的那個家,是毫無疑問有著寬深的“代溝”,並且高老太爺和覺慧,這“代溝”兩邊的代表,是絕不妥協的。而高覺新,正是為了家庭的“理解、融洽”而充當了“填溝人”。他填進去的是什麼?是他的青春、他的前途、甚至於他的妻子!而他所換來的,終究只是家庭最後的破裂。“代溝”這個社會現象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那么,不填又怎么樣?今天的中國人,應該有勇氣、有膽量,面對“代溝”的存在說一聲:“不填,又怎么樣!”

“代溝”是普遍的,對於一定的家庭,不可能表現在所有觀點上都相同,因此它的存在純屬正常(至於那些關於生活上具體問題的家庭糾紛,是經濟問題或感情問題,不在“代溝”之屬),所以,遇到實際問題,家庭成員可討論決定。一般的問題則不必強求一致,你上你的班,我上我的學,讓時間來證明究竟誰對誰錯。

地球誕生億萬年,至今仍在活躍地運動著。地殼的運動使這星球上有高山,也有深谷,還有沙漠。它在變化,也在成熟。沒有人想去把地球上的高山削低、深谷填平。高低起伏,原是大地本色。溝壑縱橫,豈不也正是人生本色?既然如此,那么——代溝,不填也罷!

解析:這篇文章中心明確,層次清晰,語言流暢。作者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而又有理有據,別出心裁。

代溝,不填也罷_代溝,不填也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