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成才
作者:不詳 (字數:1600字作文)
“環境與成才”,是人們經常思考和議論的問題,對這一問題有個正確的認識,對自己的發展與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環境與成才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是無庸置疑的。良好的環境,即所謂“順境”,有著成才所需要的各種條件,有利於一個人的進步和成長,利於造就人才。反之,惡劣的環境,即所謂“逆境”,處處限制乃至扼殺人們在學習與事業上的努力,就不利於一個人的進步和成長,有時甚至可以把人毀滅。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社會和家庭必須努力為人才的成長創造和提供儘可能好的物質和文化條件。就一個人來說,為實現成才的希望,努力為自己選擇較好的環境也是無可非議的。時下,廣大青少年,都在盡最大努力邁入名牌或重點學校,就屬於這種無可非議的行為。大家所以爭向進入,就是因為這類學校設備、師資及其他環境條件優於同類。
總之,環境與成才確實關係密切,環境對成才確實重要。可以這樣說,沒有起碼的環境條件,根本不可能出人才。這是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不到這點,就違背了唯物主義。然而,我們卻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順境中就一定能成才,在逆境(總體條件不好,但仍有一些有利條件)中就一定不能成才。這樣認識也是不對的,我們還必須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事實上,這樣的人不是也不少嗎?家庭為他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學校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社會也有各種成才的機遇。但是,由於他遊戲人生,不願付出勞動和汗水,最後只能虛度歲月,一事無成。而有的人雖然所處的客觀環境較差,不是得天獨厚,但由於他能在“逆境”中磨鍊意志、發憤圖強,卻終能獲得成功。
由此可見,客觀環境對成才確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具體到一個人來說,要想把成才的希望變成現實,不管身處什麼環境,歸根結蒂,還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身處“逆境”,不加倍努力,固然不能成才;即使身處“順境”,不付出汗水,也同樣不能成才。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一分辛苦一分才”。這是至理名言,毛澤東同志說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外因指的就是客觀外部條件,即環境;內因就是主觀自我努力。沒有內因的主觀發動,外因便起不了什麼作用,一個人就不會發生從“不是人才”到“人才”的變化。
所以,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成為人才,必須具有造福人類的遠大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不達目的,絕不罷休,遇到困難絕不示弱,遭受阻礙決不退縮,要不斷前進,不斷追求,直至成功。切不可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而不從主觀方面尋找原因。總的來說,我們國家對要求成才的人來說,是“順境”,但由於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不盡如人意之處也很多,有些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鑒於這種現實情況,廣大青少年朋友,在認清環境與成才的辯證關係之後,一定要把著重點放在個人的主觀努力方面。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人發憤之所作為也。”這些聖賢先哲,身陷逆境,卻彪炳史冊,流芳千古,作出非同常人的偉業,箇中緣由,就在於其“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發憤”是其成功關鍵。試想如果他們意志薄弱,任隨環境擺布,自暴自棄,恐怕只會“老死於戶牖之下”,而湮沒無聞吧!我們所處環境,雖然與這些先賢根本不同,但是,他們的發憤圖強、立志成才的精神,卻永遠受到我們衷心讚佩。我想,只要能夠在實際行動上繼承和發揚光大他們的那種精神,我們一定全脫穎而出,無愧於這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偉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