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
有大學同學喜歡“茶道”,卻常常被我拉去喝酒。每次喝多了,就給我上課。今年春天,我想戒菸,想了幾天,自己跟自己說:喝茶吧。
於是就喝了起來。其實也不是以前沒有喝過茶水。小時候第一次喝茶,模模糊糊還記得,挺苦,不好喝。後來父親跟我說:上學不要喝茶,刺激神經,對學習沒好處。這番教導我記下了,不過在這或者在那,偶爾總要喝那么一杯兩杯的。腦袋的確越來越不好使,不知道跟喝茶有沒有關係。但是在這個層次上的喝茶,只是喝而已,跟茶並沒有關係;或者說用嘴喝了,沒有用心喝。
去年有幸去杭州,被人請去“龍井問茶”。山峰疊翠,林嘯雨來,坐在谷底院子裡的屋檐底下,涼、綠、爽。可是只就茶水本身,並沒有品出什麼味道來。不就是茶嗎?我在北京小飯館裡喝花茶,用瓷碗,他這裡用玻璃杯罷了。我那時才知道,喝茶原來也是學問,平時不努力,真要風雅的時候,臨時抱佛腳可不行。
鬼鬼祟祟地走進馬路對面的茶葉店,因為近視眼,就扒著櫃檯使勁往前湊。茶葉店越來越熟,看見有名氣的綠茶,就買回來。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漸漸地,還真喝出了點味兒來。有一天,買回半兩碧螺春,小心翼翼地拿開水沖了。捧在手心裡,細細的絨毛浮在嬌黃嫩綠的葉子間,聞一聞,清香滿懷,還沒有喝,思緒已經淹沒在這醉人的春色里了。第一次發現喝茶的妙處,按明月的說法,這叫“初戀茶”。
如同胖子喜歡吃肉一樣,我喜歡喝茶。喜歡的是茶的味道本身,香就是香,好喝就是好喝。除此之外,一切由茶派生出來的相關相連的種種“茶文化”,一概不懂,並且暗地裡以為有買櫝還珠之嫌。如何從樸素的唯物主義上升到辨證唯物主義,從實踐演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看來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內行看門道,外行湊熱鬧,我就來湊湊熱鬧。
喝茶有四要素:心情、時間、地點、人物。
喝茶得有好心情,如果我心情不好,只好去喝酒、喝咖啡、喝醋、喝涼水。心情好才可以從容不迫,細斟慢飲,找那個“品”字。淡淡秋風平常心,正好用來喝茶。再說時間,上午飲茶,神清氣爽;晚上飲茶,寂寞溫馨。下班以後,辦公室空空蕩蕩,泡一杯茶,可以等著疲憊慢慢地沉澱。但最好的時間是雨天,睡足了,坐起來,窗戶外邊,雨聲淅淅瀝瀝。什麼也不乾,喝茶。
地點最好是野外。獨坐山亭,烹茶細飲,風從腳起,日向天邊。等哪天變成了有閒有錢階級,我就好好地體會一把。一個人喝茶,喝的是心情;幾個人喝茶,喝的是氣氛。心情要細品,能品出酸甜苦辣;氣氛得烘托,烘托得雋永沉靜。約兩三個朋友,喝茶聊天,真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可想而不可為,倘若我來了幾個朋友,就只能去喝酒。喝茶?我都覺得做作。
喝茶又有五比,或許還有更多。
第一比,西湖龍井一類,如同朋友:醇香溫厚,如坐春風。第二比,碧螺春,如同戀人:一見傾心,盪氣迴腸。第三比,如同妻子,各人有各人的緣法,茶未必一樣,卻有共同的特點:似曾相識,食髓知味。第四比,紅茶一類,如同老人:歲月回首,苦盡甘來。第五比,花茶一類,如同同事:香飄漫漫,初識甘之如飴,細品毫無味道。
俗語稱老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士大夫”茶眼瞅著今生無望,還是細細地品味這老百姓自己的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