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化PK之進化
作者:不詳 (字數:1900字作文)
翻越歷史殘破的牆垣,親臨古老的原始部落,猶能感受那份原汁原味的和平與寧靜,而戰爭恰正是在這個沉默的年代悄然萌生,這是PK最原始的形式,它以部落間的戰爭為起始,以統一為定局。從此,PK便以戰爭的形式產生了。
最初的戰爭PK產生於黃帝軒轅氏與炎帝神農氏兩個部落之間,這是場規模宏大而激動人心的PK,帶著神話色彩。這次戰爭從產生到結束,無形中確立PK的第一規則:公平。在戰爭中,輸者心服口服,贏者謙虛大度,雖然炎帝敗陣,黃帝的寬宏和識才卻使得雙方雙贏。由此可見,最初的戰爭並不殘酷。發展至商,武王伐紂;至春秋戰國,硝煙瀰漫;至秦末漢初,揭竿起義,劉項爭霸;至三國,三足鼎立。戰爭變得多元化、計謀化、智慧化,對壘者可能力量懸殊,也可能弱肉強食,戰爭逐漸地殘酷起來。此後的戰爭,或正義與邪惡之戰,或邪惡與邪惡之戰,都會使民生凋敝、民不聊生。中國封建社會是以戰爭的形式而終結,可以說,中國的古代史,是一部複雜的戰爭史,是一部多層次的PK史。
而新中國的建立更能完善地體現戰爭的智謀化,也使PK的戰爭化發展到了最高峰。在此期間,淘汰了侵略者,淘汰了帝國主義,淘汰了錯誤思想。“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是毛澤東對戰爭化的PK最高明的總結。
我們約摸也能總結出一些PK的特徵:公平、人氣、實力和智謀。公平,這是毋庸置疑的,既然戰爭是PK的一種形式,便弄不得半點虛假,趙括“紙上談兵”印證了這一明理。“人氣”是現代人創造的名詞,卻也造得恰到好處,首先,軍隊便是人氣的象徵,其次是人民的擁護,正義最終能戰勝邪惡,原因便是正義能鼓舞人心,邪惡卻使人心向背。當然,在戰爭這個大PK台之上,光憑藉人氣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實力並不能主宰一切,它也是由弱至強慢慢發展而來,但是,若對手太過強盛而自己勢單力薄,成功便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實力強盛卻不一定能堅持到勝利,如果缺少了智謀,同樣會一敗塗地,項羽從西楚霸王到四面楚歌的悲劇恰可作此解釋。經這樣一番推敲,我們能大致詮釋PK的戰爭化了,當然,PK還有很多種形式,比如對弈、比武、賽詩、科舉、蹴g等等。“對弈”發展到今天,類型漸漸複雜,出現了各種有關下棋的PK台;而“比武”的發展更加地保險和商業化,如今叫做“拳擊”、“跆拳道”等;古時候的賽詩是文人墨客PK的一種方式,至今仍屢見不鮮;科舉考試泯滅了,學堂發展成為學校,高考是它的改良產物,內容更加豐富,要求更加嚴格;“蹴g”產生於宋代,也就是今天的足球,其發展之迅速,可見一斑。諸如此類的PK,不勝枚舉,而戰爭始終是最早產生、最殘酷,也是最具智謀的PK。
正如生物體由受精卵到發育成熟,戰爭從最原始的部落征戰到殘酷複雜的世界大戰,經歷了無數的階段。武器的發展體現了PK戰爭化的進步,各類新型武器較之長矛大刀,更具殺傷力和破壞力,這使得戰爭空前的殘酷,PK的意義遠遠不是那么簡單,它關乎生死存亡。PK的戰爭化正是以這種緊迫的態勢迅速發展,它加快了人類的成熟和科技的發達,卻也嚴重地破壞了人類最初的單純以及世界的和平寧靜。
如此看來,PK的進化確有雙重效應。特別是戰爭化PK,領導者成就了一番霸業,卻造成無數災難,烽火連城的景象甚是悲哀,連年征戰的日子苦了人民,偏激地說,戰爭這種PK是統治者瘋狂的遊戲。然而,我們不可忽視戰爭所留下的文化遺產,這種遺產,我們暫且叫它“PK產物”。長城,滄桑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圓明園留下了侵略者的罪行,還有那些在戰爭中化為灰燼的古蹟,無不在訴說著戰爭的進化,或殘酷、或進步。而《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孟子》以及《史記》有的體現了戰爭化PK過程中高超的計謀和對策,有的鞭笞了它所造成的災難。但讓我們確信的是,古今的縱橫家、軍事家、政治家無一不是戰爭PK的高手,正因為他們的存在,使得戰爭化的PK發展迅速,並波及各個領域。
至此,戰爭化的PK潛在的內涵原形畢露,它始終以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作為代價,以千萬萬人民的生命作為代價,大肆釋放自己的殘酷硝煙,輸的,只有百姓。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再次攀越一道道歷史牆垣,驚奇地發現這種戰爭化的PK方式竟是一部千古百姓的血淚史。而歷史已經湮沒的今天,戰爭化的PK愈加智謀化,愈加先進,愈加殘酷,它仍在無止境地進化著。面對一疊疊厚厚的兵法和史書,我竟不知是喜是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