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作者:不詳 (字數:1300字作文)
一九五三年的萬隆會議上,新中國遭到了某些國家的懷疑與敵視。面對眾多同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疑慮和他們對於共產主義的擔心,周總理提出了後來聞名世界的,各國紛紛效仿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注視中國的目光一下就變得溫和而友好。而在周總理身後為支撐的,正式兩千年前孔子的那句:“和而不同”。
中國歷史憑藉其濃厚的君子思想孕育出了孔子的那句“和而不同”,同樣也孕育出了這樣的一類人。而在這類人中,我首先想到的是朱熹和張式。
朱熹和張式年齡相仿,同為當時著名的哲學家。他們在嶽麓書院進行的學術討論,被後世稱為“朱張會講”。他們兩人本在學術上不同,有些乃至相背。但在友好而激烈的學術討論中,兩人漸漸發現了哲學的核心。兩人所持觀點,雖表象不同,卻在本質趨和。故此,二人的學術皆有精進,卻又並未統成一說,而是在相當的高度里保持這和而不同的境界。以至於朱熹用詩句來會議他與張式之間的學術友情:
憶昔秋風裡,
尋朋湘水旁。
勝游朝挽袂,
妙語夜聯床。
別去多遺恨,
歸來識大方。
惟應微密處,
猶欲細商量。
……
詩中句句,皆是朱熹對於這位與他和而不同的朋友的真情實感。
至於王安石,更是此類中的傑出代表。
王安石能與司馬光“不同”,靠的是對於世間真理的自信;而與包括蘇軾、歐陽修在內的滿朝大臣“不同”,他憑藉的是對真理的自信而派生出來的勇氣。亦因如此,他才會瀟灑的放言“祖宗不足法,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更使他自信的吟出“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樣的詩句。晚年他迫於形勢不得不歸隱山林之時,仍然寫下了“縱被春風吹做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如此種種,皆為王安石之與世“不同”之處。
然而這“不同”之中卻是與天下蒼生的大和。《免稅法》惠澤百姓,《水利法》功在千秋。看著被王安石變法所澤被的大地,任誰不能感慨,“和而不同”被王安石詮釋得如此完美?
中國的傳統文化本身就是“和而不同”的最好註腳。佛、儒、道三家,本是相互衝突,可謂不同之深。然而在中國傳統文化兩千年的調和下,不斷的相吸收、相融合。最終形成了佛教中國化、道教世俗化和儒教道禪化的三家互補互存,互相繁榮的文化格局。這點從中國古代文化名人通常三家皆精的特點上就可以清楚的看到。
當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已經無可逆轉,各種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之間的衝突頗有愈演愈烈之勢。因此有人斷言:未來世界的主要衝突將是文化上的衝突。那么究竟怎樣才是一條正確之路呢?或許江澤民在訪美時的一段話會給予我們一些指點。他說:“兩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係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