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感懷
多年以後,是否還會記得你在哪?天,晴朗的天,憂鬱的天,仰望的天。我會在哪,天上還是人間……
把過去,關於青春的夢,濃縮成一枚太陽下褶褶生輝的胸花,或者,一葉褪盡張揚和絢爛後枯槁的梧桐,夾入塵世厚重的過往。書簽,只為了合上這段曾經莫名過的歡樂時光,也許,感傷還不足以在年少時佇足,留下標記,就象那座,一直魂牽夢繫,卻又未曾到達的古老村莊。
關於憧憬,每時每刻都有美好的願望,默默地祈禱,奢望和實現,往往,僅一步之遙。望著天,這是永恆向上的姿勢,臉龐定是平靜如水的容顏,就象山谷里的鮮花,深海中的藍魚,孤島上的一方頑石,清澈,微笑,冰冷中帶著剛強。
因為謙卑,所以仰望,因為虔誠,所以仰望,因為以匍匐的姿態,還不足以把崇高和景仰獻給上蒼,獻給主宰過去未來的神來之筆,於是,青春,在靜默中燃燒了能量,通體熾熱,只是和平地慰籍了躁動不安的靈魂,並以無比凝重,渴望換來重生的尊嚴。
荒蕪,曾經是最怕涉足的一尺薄冰,頹靡,只能躲在陰暗角落裡噓吁。不想否認,曾如此眷戀於灰色天空里的翱翔,不想拒絕,紅色血液澎湃血管、交響黑夜帶來的快感,可,不能預支的生命里,沉溺黑暗的日子,陽光,也在慢慢縮短,和夜的交戰。
站在地表,海拔意味某種程度的高度,與天或遠或近,或密集或疏離,而天,絕對以鳥瞰的方式綻放博大,當一切盡在其中包容之時,天時地利,成了人和的必然。我們,只有一種坦然來面對,面對如此神聖的至高無上,不僅精神為之一動,放縱五體橫陳於天脈之間,這,才是立與行的完美呈現。
天,爍古鑊今的存在,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旺盛的青春昭示。我不知道,人的活力緣何而來,由何而動,但我肯定,天之於必然,如同天之於人,人是必然之人,人,周而復始,自然存在於天的庇佑之中,並以天地的靈氣有了生的契機。人,是製造快樂的機器,人,也是自我折磨的困獸,這一切,都是生的表現,因為生,永遠是豐富多彩,不論個體,還是社會與社會的比照。
與天斗是不對的,天,不是敵人,更不是詛咒。天物合一,物競天擇,在物慾的洪流里,唯有天,可近可疏,可奔涌磅礴,可委婉曲折,天與物的融合,天與人的接觸,人,可以與物相親,也可以與物相離。我們可以盡情歡娛於物慾的性感,物慾,隨時挑逗一腔熱血為之蠢動;我們可以歸隱一方田地,物慾,僅是身後紅塵里的俗事。我們不可能預設何種的生活,但我們可以在心靈的底線築起怡情的藩籬。在沒有選擇以何為信仰的年代裡,不妨以天為忠誠的根本,景仰和理想並重,生死一線的憂慮,不如石落浮塵的踏實。
望天,即使哭泣,那也是天的一種神奇。萬事萬物仰仗天的饋與,春雨如油,雪舞銀蛇,北極之火燃燒夜的蠱惑。
望天,綻開笑意,冷冽寒風,霹靂煙花,以後的生命,因為曾經的經歷而有了期許。
天,永遠在撕扯著文明與荒蠻,天,不斷戲弄真理的法則,我們有理由不回顧過去,我們卻沒有理由不仰望天際的那一刻,那一刻仰望帶來的銘心記憶。
白晝的天恢宏,夜晚的天靜寂。在動靜間,有一刻屬於我們自己。
讀一本書,其實是用心靈去感悟月的朦朧,星的燦爛,花的嫣然,淚的晶瑩,落英的飄逸,還有生命的滄桑與美麗。如果想為自己風風火火的都市生活或是疲倦重複的農家生活打開另一扇窗,徜徉在另一個世界中,那么,讀書吧!當基辛格不再擔任美國國務卿時,他曾說過:“卸職以後最大的喜悅是不需要整天再看檔案,可以讀自己喜愛的書。”想不到,書籍對他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考分就是一切,一切為了考分。在考分的壓力下,不少青少年閱讀面狹窄單一,無法有效提高自身修養,更何況課外閱讀似乎成了課內閱讀的自然延續,什麼名著,與考分沒什麼關係,擱在一邊。如此惡性循環,將會造成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低下。他們孰不知書本中潛藏了多少意想不到的知識。
書在於閱讀,閱讀意求精深,精深方能達真智。書海茫茫,孤舟獨盪,任意東西,實為快哉。然而再美的景致也有看膩的時候,再可口的飯菜也有吃膩的一刻。當我們整天整日地埋頭於所修的功課,看慣了繁複的數字元號,看煩了那“理還亂”的語法,疲憊之餘,開啟書的扉頁,縷縷的墨香如醇醇楊柳風,朦朦杏花雨,在心田上縈繞,讓心花悄然綻放,散發出無數感悟的詩行。透過楊柳杏花,我們可以看見遠方有青山綠水,紅蓮婷婷,楓葉彤彤,梅花傲雪。
讀書是在如畫風景中拾撿朝花,尋找生命感悟的花絮。讀路遙《平凡的世界》,便如西湖泛舟,你隨手可以摘到生命啟迪的蓮子,人物的內心獨白如西湖翡翠般的水,有一澄到底的清澈,覺得生命是一幅濃妝淡抹的水墨畫,沉重中蓄含著精彩,黯淡中醞釀著燦爛;而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正如漫步雪峰,在凜冽的寒風中感受青松的堅強,紅梅的不屈。這雪峰上的生命正是保爾精神的濃縮,寒風中的雪蓮綠草,將人生的不屈和堅強在雪峰上深深定格,聆聽生命春天里的鶯歌燕語,真真切切地感受著活著的意義。
正如培根在《論讀書》中所寫到的:讀書以博採,以怡情、以益才。真正的學者在讀書之時必三者皆備。當我們翻開課外書籍,在其中遨遊一番時,我們會發現:有時犀利的文筆不如幽默的調侃,林語堂似乎更精於此道;有時直抒胸臆不如含蓄的譬喻,紀伯倫教會我們從平凡的生活中採摘人生的醇美,用靈思去體悟不可言傳的事理——這位詩人兼畫家的靈魂,以及對人性的呼喚,對愛情的渴望和讚美讓我們屏息。東山魁夷就是這樣,他讓你看“一片樹葉”,讓你聽一段“心泉”,然後撫平你心中芥蒂,還你一片空靈的心境。
至於一本好書在手,你會不自覺地被它吸引,難以割捨,於是斂思凝慮,心無旁騖,細細地展閱。隨著一頁一頁地翻過,書的妙味連同它的芳香會浸入肌膚,隨著你的血而流淌,奔涌。你的情緒也會在意境中搖曳,波動——笑、嘆、痛、憤、苦,諸態紛呈。雖難為人理解,卻能自得其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滋味,盡在紅日西下的晚歸途中!
“云何是福,書是也。”在茫茫人海人潮湧動,只有書才是一方淨土,也只有書能淨化你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