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

作者:不詳  (字數:1800字作文)

我想沒有人會反對這句話:不論做什麼事,有目標才能有動力。

但家長們會說:“我天天跟孩子說必須出人頭地!我的目標意識夠強的了。”

而老師們則會說:“我連期末考多少分數都給規定出來了,這目標還不明確嗎?我的目標意識可謂強矣!”

如此目標教育,在我看來是有問題的。

這裡講的目標是家長和教師強加於孩子的“期望”,而不是孩子發自內心的“嚮往”。

家長“望子成龍”的目標往往失之太遠,而教師布置的考分指標又失之太近,孩子恰恰缺乏中期目標。

家長設定的目標多數是一種“身份期待”(讓孩子做“人上人”),孩子社會經驗少,對此不會有多大興趣;教師設定的目標則多數是一種“任務指標”,極其枯燥無味。孩子需要的是具體化的、形象化的、能震動孩子心弦的、有“孩子味”的行動目標。

總之,我們現在的目標教育基本上是以成人為中心的、成人一相情願的、“包辦婚姻”式的。我們要把它變成孩子自主自願的、成人孩子相互協調的、“自由戀愛”式的目標教育。

我這裡特彆強調,最好早點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職業目標”,職業目標具體形象,吸引力和感召力遠遠大於概念化的“考大學”、“當博士”等目標,這對孩子的激勵作用比較大。

我問過很多中小學生“長大幹什麼”,多數人都回答“不知道”,說明我們這方面的工作很薄弱。我們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個性、愛好、智力類型不予研究,對孩子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最能實現自我、造福社會不怎么關心,這些家長關心的似乎只有一件事:提高孩子的社會地位,給大人掙臉面。難怪很多孩子現在都是在給家長學習,這是家長引導不當造成的。

怎樣引導更恰當呢?比如非典時期,我的孩子看電視,對醫務人員的無私奉獻精神非常欽佩,萌生了做“白衣天使”的願望,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於是我就可以想辦法結識一兩個素質較高的醫生作為朋友,帶孩子到他們家裡去做客聊天,到醫院去看看他們怎樣工作。我還可以事先跟他們打好招呼,讓他們在和孩子的談話中介紹一下要做一個醫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而我則不去說這些話。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內行人說話孩子信服,很多話讓別人說比家長自己說更好。這樣,如果孩子真想將來當醫生,他上課聽講、回家寫作業的時候,醫生的形象和話語就會成為他實實在在的動力,這時候“上大學”對他來說就不再是“完成父母交給的任務”,而變成了實現個人理想的必由之路,理想與現實掛上了鉤。

即使我的孩子後來改變了理想,在改變前的這一段時間,當醫生的理想也還是對他的學習起了“臨時發動機”的作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所以不怕孩子理想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正常的),就怕他沒有理想,就怕他的理想不具體。

有些孩子的理想屬於“空想”,光說不練,這種情況家長不要諷刺他,而要想辦法藉助外力讓孩子把理想落實下來。比如孩子說想當警察,你就帶他去參觀一下警官學校,讓他自己打聽一下做警察需要什麼條件,這樣他就不好再發空論,只好努力創造條件實現自己的理想,因為這時他已經明白(注意,讓他自己明白過來,家長不要說破),如果不乾實事,只能離理想越來越遠。

有的孩子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喜歡吹牛,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實力,這種情況也很常見。家長用這種職業落實的辦法,也可以使孩子清醒。比如我的孩子揚言做科學家,其實他不靈。我不生氣,也不打擊他,我帶他去一個真正的科研單位看看,讓真正的科學家向他介紹一下科學家需要的素質、科學家怎樣生活,讓孩子明白,自己想當科學家,怕是希望不大,於是他就會調整對自己的期望值,這樣反而會使他學習成績有切實的提高。

其實,幫助孩子樹立職業理想(注意:是“幫助”,而不是“欽定”)不只對他眼前學習成績的提高有很大作用,而且關係他一生的幸福。人如果能從事自己喜歡而擅長的工作,當然會比那些為了謀生不得不從事自己不感興趣的職業的人活得快樂。職業理想涉及孩子一輩子的生活質量問題,不可不重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