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曹操
對於曹操這個人物大家都很熟悉。曹操出現在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出現在各種各樣的遊戲當中。而大家對曹操的評價大都是否定的。
在現在的社會裡表現的不是很明顯。在古代,人民了解歷史、了解故事大都是聽書。在聽書的時候,大家聽到曹操失敗時都會大叫、鼓掌;聽到劉備失敗時都會痛苦流淚。當然,也並非全都如此。魯迅是第一個提出為曹操翻案的人。後來,也越來越多的人為起翻案。
那么,歷史上的曹操是什麼樣的呢?
曹操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父親是漢朝時三公之一的太尉,爺爺是宮裡的一個宦官。正是因為他有一個這樣的爺爺,所以他的地位就比別人矮半頭。曹操很聰明,又愛學,所以他特別有智慧和謀略。這從以後的事情中也能夠看出來。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當時洛陽是漢朝的首都,到處是貴族勢力。曹操上任後,首先看到的是官府的破爛,所以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裝修。然後,曹操又制了五色棍,並將刑法重列了一遍。沒多久,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從以上這些歷史事實來看,曹操確實是一位英雄。他不畏權貴,執法如山。也正是因為如此,曹操得罪了宦官家族。但因為曹操有在朝廷中做太尉的父親撐腰,所以曹操被調到地方當官。後來,又做了議郎,後又被調到地方又調回做議郎。因時代所逼,後來曹操辭了官回家讀書了。
那么“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是曹操說的,而是曹操當的敵人說的。試問,敵人的話有幾分是真,幾分是假?當時的皇帝雖然還存在,但面對強大的諸侯們,皇帝沒有實權。皇帝最多也就是給別人封號、官位這些虛有的東西。在那個時代,因國家大亂,所以皇帝的話那些諸侯想聽就聽,不聽也就罷了,更沒有早朝可言了。那時候的皇帝就如同撿破爛的,別人給點也就給了,不給也不能說什麼。皇帝的諸侯處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即使是上朝,也是在普通人家的院子裡,皇帝坐中間,周圍站一圈人。當時,曹操的政治家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意思是說尊敬皇帝,是國家統一。而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相似的是袁紹的議臣提出的“挾天子而令諸侯”。曹操把皇帝接到自己的都城許縣,每天都按漢例行使禮節。
從以上看,曹操確為英雄。至於《三國演義》中對此的大力諷刺,是因為《三國演義》是一本反曹操的書,所以對起大做文章。當然,這是年輕時的曹操,後來曹操利用皇帝的名義廣納賢才,最後終於沒有抵擋住利益的誘惑去分裂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