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逸事
作者:不詳 (字數:1500字作文)
在那文革十年動亂剛開始的時候,李時景出生在一個那時還算是僻靜的小鄉村。他是作為家裡的長子出世的,他上有一個大姐,後來父母又連著給他生了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作為農村家庭里的長子,並非像在大富人家那樣是受到四方的寵愛,而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所以在李時景還不大時便隨著他父親去乾農活,為父親乾農活時送去午飯。就李時景的名字說,按排輩,他該排到這個“時”字。而本來他爸是要給他取一個錦繡前程的“錦”字,不料陰差陽錯最終戶口上的名字是“李時景”。而作為家裡的長子,本來子承父業,他是一定要一輩子種田的。
只是李時景有一個爺爺,他爸的這幾畝田也是他爺爺給的。他爺爺並非種田,而是一個遠近馳名的雕刻師傅。在這一帶,或者說是在中國的大多數地方,大多數人都是信佛的,所以也產生了一種宗教的產業鏈。比如實在活不下去了,大多數識字的窮人就會去當和尚。而為了更多的人捐獻香火錢,除了和尚自己要苦練“武功”外,也要把各種法器準備齊全了。尤其要把寺廟搞得富麗堂皇,這就需要精美的佛像和一些木製的裝飾品。李時景爺爺以前也給大戶人家做有裝飾的桌椅之類,不過到後來多接的是城裡一些比較大的寺廟的生意。富了以後,按著傳統的觀念,要有幾畝田才能安身立命,田租收入也是最穩定的,李時景爺爺便買了幾畝田。後來新中國土地改革,他爺爺只好把給別人種的田收回來給自己家人種,好在雖然自己大兒子早年夭折,二兒子已經成年,便把這田給了他種,而這老二正是李時景的父親。
當時李時景爺爺只把這手藝傳給了他的最小的兒子,他比李時景他爸要少了十來歲。李時景十三四歲時,在農村已經是需要準備乾重活了。當時他爸已經久被一種疾病困擾,雖然勉強著還能下地,但明顯是已經不行了,親戚朋友都看在了眼裡,只是不說,說是在靜靜的等他死也不為過。而這時一直憋著氣的母親也逐漸不理家務,說是要投身佛門。這李時景他媽本來家裡比這個家要富裕些,她父親本也做些小生意。後來她父親認識了李時景爺爺。當時李時景外公膝下無子,只有兩個女兒,怕無人養老送終,所以就委婉地向李時景爺爺請求過繼給他一個兒子。本來家裡就有點人丁“過於興旺”,便把四兒子過繼給了他。而作為兩家和好之意,這老頭便把自己女兒嫁給了李時景他爸。而李時景她媽一直就以為是她爸把自己“賣”給了別人,所以一直有氣。
父親重病在身,母親又時常以為父親求神為藉口不在家中,自己常常是餓著肚子。每次到了這時候只好往爺爺的口袋裡摸錢,有時摸著了一塊,自己就能買好多好吃的東西,自己便覺得可以再餓得住一天。此時李時景已經十四歲了,他也不喜歡過這種日子。他便打定了主意:以後決不能去種田,要跟著爺爺學雕刻賺大錢。
就這樣過了一年,李時景父親去世了。眼看此時不僅養不活弟弟妹妹,還可能自己一輩子只能苟且度日。便要著母親在旁邊說,要爺爺答應讓他學習雕刻。爺爺本來對自己這個二兒子就有些愧疚,而把這手藝傳給李時景這個長孫也合乎祖宗理法,便答應了。雖說是學習,可爺爺畢竟精力有限,他也只能是在一旁趁機指導。好在這雕刻不是體力活,李時景便也學到了不少。然而好景不長,只過了一年,可能老人家對兒子的死會有點想法,再加上確實是年老體弱,李時景爺爺便去世了。
於是李時景就又這樣被逼著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他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是乾回他爹的老本行——種田呢,還是繼續學習雕刻呢?學雕刻吧,又要向誰學呢?這問題困住了李時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