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碎成片
去年,大英博物館部分展品在京展出。在玻璃窗前漫步,看一件件稀世珍寶閃著幽光,其間映著我困惑的面孔:這些歷史的見證,如今被肢解成碎片零落在博物館裡,那份歷史的厚重與文化之魂是否還會駐存?驀地想起那挖掘乾陵的建議,即便是聽說,並為實施,也不禁令我扼腕痛惜:人們打著各式各樣看似合理的幌子,掩飾爬滿銅銹的心!向祖宗掘金的人啊,你們忘記那斑駁有如淚沾襟的彩陶俑了嗎?一經出土,褪盡韶華,這還不足以震懾你們無知的好奇與草莽的行動嗎?既然無力保護,為何急著將千年文物葬送於我們這一代呢?當你們披金掛銀,頭頂名利時,可曾感到剽竊歷史、破壞其完整性的驚悸,愧對子孫後代的自責,與內心永久的空虛?
正如卷殘破的經書,家在敦煌卻流落他鄉。它縱損的褶皺似乎痛訴著經歷的悲傷:大漠、駝鈴、石窟,還有那個敦煌的千古罪人——王園籙,一手揮起蘸滿石灰的掃把,將飛天女子抹成夕陽下的的殘白;一手接來幾張洋錢,將石窟中發現的珍寶一捆一捆,一車一車賤賣給洋人!而今,我國的敦煌研究者不得不高價買回文物的微縮膠捲,艱難地研究本是祖宗留給自己的東西,王道士的無知導致了敦煌文物無可挽回的悲劇,後人恨之卻不鑒之,無力保護卻欲以好奇為藉口重蹈覆轍!與王道士比起來,那些明知乾陵內文物價值的卻執意破壞之人更可憎!
當人們為眼前之利強行拆散歷史時,他們也在為後人鑄造永久的悲哀。即使日後將這些殘碎的歷史碎片收集、封存於博物館,它們身上所附著的僅屬於那個年代的文化氣息已不再,珍貴的文物僅僅成為充實視覺的拼湊,一個空洞的符號,而它們背後的一切故事也都皺縮成幾行空泛的註解。
在這具出土於金字塔旁的棺木前,我只能想像它所屬的歷史應有的模樣,狂沙飛石,奴隸的喘息;烈日巨石,直刺天穹的頂;還有守護著金字塔的斯芬尼克斯,眺望奔涌的尼羅河……這份歷史的厚重,遠非這具孤單的棺木所能承載。雖然它被保護得很好,卻已淡去奴隸身上的血汗味,磨掉了歲月的符號,成為歷史的碎片,給後人留下牽強的臆造,或是一片斷白。
在這些前人造成的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面前;鼓吹挖掘乾陵的人們還有何詭辯?乾金散盡可復來,可附著在文物上隨人為變遷而遺落的歷史,眾人腦海中的空白,孩童眼中的渴求,你用什麼填白?
還是讓歷史隨文物在地下安眠吧。保護歷史的完整性,努力將祖宗的文化傳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