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生同題作文:生有所息息以生之
作者:學軍中學 高三 吳葉子(保送浙江大學外語學院)
常聽說,人這一輩子生來就是要忙碌的,直到忙完了這一生,入土才得以“安”。孔聖人用一生來做學問,而子貢一時倦於學習便有退縮之意,自然套用“生無所息”教導他。然而,這“息”也是一門學問。所謂“生息”兩字,息以生之。
古時帝王凡開朝建代之時,多令其子民以休養生息為重,可說是休閒文化的鼻祖。幾千年來,中國的文化也可稱得上是建立在“休閒”兩字之上:古人崇尚琴棋書畫,今人推行旅遊運動,無一不形成一種風尚。而中國的名人志士,在休閒方面更是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李白飲酒賦詩,陶淵明隱居田園體會自然,歐陽修酒會詩友寫下曠世名篇。狹隘地理解“生有所息”既是放棄對夢想的執著或者是對堅持不懈的顛覆顯然是不夠明智的。人生好比是一個掛滿名作的藝術長廊,若是永無止盡地走下去,很容易就產生審美疲勞;若是走走停停,沿路收集點滴地感悟,到終點時則是充實幸福的。我想,明白怎樣“息”或許也就明白了怎樣“生”。
現代人習慣用簡簡單單的“效率”兩個字來評價一切事物的好壞――人如果想要成功,必須在單位時間做最多的工作。仔細斟酌這樣的觀點,透露出的是一種過於片面的人生觀,和把“息”等同於“惰”的一種思想誤區。恰恰相反,“生無所息”未必意味著碌碌無為,而碌碌無為卻往往是“生無所息”的產物。人活於世,如果只是空洞的軀殼,就無異於一個非生命體。我們需要用“息”的方式來沉澱,來感悟。其實我認為,“休閒”比“休息”更接近於這裡“息”的概念。小到品茶觀景,大到書法行文,人們以休閒的方式積累了一種獨特的文化,一種渾然天成的人生觀――休生以養性。
回到“息以生之”四個字,“生”絕不是生存、存活如此膚淺,而是一種生活,乃至人生觀。而休閒,正好提供了這樣一種空間,使人的精神得以沉澱,甚至是升華。諸葛亮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志遠”,而“息”的學問正在於可以達到“息以明志,息以志遠”的境界。生無所息,走的是高速公路,路是平坦的速度是飛快的,然而一路走來,心中除了滿滿當當的疲倦又塞得進多少精神風景;生有所息,走的是鐵路,穿過田園江河,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沒有散落任何沿途的風景,得到的是一座精神的花園。
故曰,生有所息,息以生之也。
生無所息心尚足矣
學軍中學 高三 黃超(保送四川外語學院法文系)
有時甘願自己是一隻沒有腳的鳥,只有一路飛行,一路哀鳴,沒有停歇,沒有停歇……而不像別的鳥,一生庸庸碌碌,離開不了棲息的林子。我想我的一生或許只有短短的5年、3年,甚至更短,但我一定是一隻用自己的汗水、信念在天空中留下痕跡的鳥――雙翅變得無比堅硬,目光更加篤定,心卻愈為溫厚。
伏爾泰曾說:工作使人免除三大流弊:生活乏味,胡作非為,一貧如洗。
我想:如果生命是一條長瀑,那工作就是促使水下墜的重力。衝出懸崖的瞬間,就是我生命的開始。不論我是否願意,我都在做最美的飛行。停滯,只會讓我難堪。山石是我的中轉站,即使是停歇,我也不忘綻放出生命的彩華。急速下墜,讓我喊出響徹大地的吶喊;激烈衝撞,更能讓我迸發出心的色彩。高節奏的生活讓我只能在無息的運動中不斷思考,思考如何創造一滴水的精彩;而決不甘心讓自己的生命只停歇在荒園蔓草之中,只任憑清風推動我思索,沉於無聊,耽於空想,流俗於陌陌郊草。
“四季的變換,就像一幕幕令人激動的,無休止的戲劇,從我指尖流過。”生命是這樣的短暫,但卻足夠要求我們鋪平一條屬於自己的軌道。就好像雨后平路上流淌的細水,忙亂地找不到出路,必然會釀成無盡的悲傷一樣。工作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回歸軌道的方向。如果生命是一塊精準的表,那工作就是它肚裡完美咬合的齒輪。規律的運轉,為人生的日夜春秋做出科學的代序法則。越是精密的設計,越能擁有精確的走時。我的工作讓我不至於像一個沒頭蒼蠅亂橫衝直撞,或是像瘋子一樣亂伸手腳。而是在短暫的時間中創造出我的價值。直到闔棺而定的那天,我即使不是一個偉人,但也絕不是一個痴人、瘋子。
有時希望自己有尼采的魄力,能以太陽自比,在萬丈金光中刻下一世英名。也許你會認為我年少輕狂,只是夢中誑語。可你又如何能知我的天空中不是繁星點點?如果生命是一片流動的天空,那么工作就是這流程中的一抹金輝,像太陽一樣的熊熊燃燒,耀眼自身,溫暖他人。切不可成為一輪荒月,任由其他星球左右體溫,調換圓缺,一無所有。工作使生命異常飽滿,就好像一隻裝滿蜂蜜的罐子,不僅增加了罐子的質量,更充實了它的內涵,附加了其價值。
人生就是一部行走錄,一路經過荒漠海洋,頓生一片遼闊;又遇崇山峻岭,更添一分曲折;還有無窮無盡的花海果林,增加豐收的喜悅……一切一切,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工作是生活的資本,工作是體現人生價值的必然途徑。生無所息,雁歸,水潺,心尚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