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中國教育”
作者:不詳 (字數:5300字作文)
摘一:
有人說,北京市的考生考大學就像考國中那樣簡單。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但的確是多年來北京市的考生考屬於全國人民的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一直享有外地人享受不到的“特權”。
民盟中央常委、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萬鄂湘教授,提交給“兩會”的《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改革建議》的提案專門提出了全國高考錄取分數線嚴重不平等的問題:“除了個別實驗省市以外,全國的高考生考的是同一道題,可是中部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蘇等省的分數線要高出經濟發達省市(包括北京)近180分,中部高等院校同一個班的學生,高考分數之差竟達200分以上”。安徽樅陽左濤同學即將面臨高考,他在給《南方周末》的信中說:我不知錄取分數為何如此懸殊――北京學生考取北大的分數,換了安徽、河南等地的考生,只能報讀非重點本科,不知是“北京戶口優越論”還是歧視別的地區的考生。在北京能上清華的分數,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點大學;在北京能上重點大學的,在一些地方則無學可上。這是不爭的事實。
最近,北京周邊一些小城鎮,因緊鄰北京,享有北京城鎮戶口等一系列優惠條件,外地人在這裡投資50萬元,再買上一套兩居室的房子,就能獲得北京市戶口。據報載,河北省毗鄰北京的縣市,不少人紛紛湧向北京市通州區買房子,究其原因是為了孩子高考能享有像北京考生一樣低的分數線。
花幾十萬元買一個戶口,便可享受高考分數的優惠,對於有錢人來說,值得;而對那些靠父母賣苦力給孩子掙學費的家長來說,恐怕連想都不敢想。在貧困地區,一個考生從國小到高中,經歷十多年酷暑寒冬的苦學,全指望能在高考時金榜題名,然而,往往因不公平的分數線,失去了深造的機會。我從報刊上看到一幅圖片:貧困地區的兒童,腳踏鐵索橋,手握鐵鎖鏈,全然忘記了腳下隨時有可能吞沒他們的滔滔江水,他們求學的眼神中充滿的是希望;一位女孩因幾分之差,大學夢化成了泡影,父親不停地嘆息,母親陪著女兒落淚,最後女兒想不開,作出了輕生的選擇。江西某村出了一名大學生,全村人高興地為他送行,臨走時鄉長親自派車把他送到了縣城。
如果是地方出資興辦的大學,所在地的考生在分數上享受優惠,這是合情合理的。北大、清華等國家重點大學,是全國人民的大學,只因它建在北京,有北京市戶口的考生即可享受低分數錄取的“特權”,這種分數上的不公平,實際上是一種“教育歧視”,對高考權利平等的剝奪。
科教興國,重在教育。高考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能否上大學,所上大學層次的高低,直接關係到一個人今後的生活和事業的發展。中國多年以來高考政策的不平等使本來優秀的考生不能上大學深造,為數不少的平庸者,卻能在“特權”的保護下,讀名牌大學。所謂的重視人才、擇優錄取,所謂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從何說起?
摘二:
從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到後來清朝成為歷史的桎梏,都有那么一群衛道士,說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倒不如說是歷史的罪人,古時,有《史記》可考,人們叫他們先生,到了近代,人們習慣叫他們教育工作者,他們沿襲了先人一切扼殺靈魂的方法,刻板的教學,還有中庸之道,難怪連國家也起了個名字叫:中國。這樣一直深入到中國國民性中魯迅先生所說的“遺傳症”上面,水到渠成的揭示出中國教育的瘤根在於“整人壓制人,把人當奴才使喚。”
教書育人是國家大計,凡是看不出的病態才是最要命的。只有見過從來是自殺的天才,卻從沒聽說有自殺的的白痴,這不能不讓許多教育線上的骨幹反思。中國人多,這不必說;受教育的人也多,這也不必說;自然教育者也不少,可中國並非因多幾個教育者而發展富強,可現在“韋編三絕”的人卻越來越多,且自居文人的也不在少數,在這點上,宋代的批評家真德秀在《跋歐陽四方集》上說:“自世之學者師道而為文,於是以文自命者……工騷者有登牆之醜,能賦者有絛器之污。”是說自從人們跟了老師學文,就自稱文人,便自以為是,舞文弄墨,學著東坡、陸游在牆上、器皿上亂畫,而這,是老師助長了他們膽量。中國的教育講的是“德,智,體”全面發展,以德為先――其實很早就提出了,孔子、孟子的“仁”、“與人為善”是,亞里士多德、德謨克里特的原始倫理學有,可這並不多見於中學的語文課本中,不知編書者是在唱空城計,還是在未雨綢繆?
的確,現在不少中國知識分子擯棄了“社會良心”的角色,放棄了現實批判的使命,心安理得的在另一方面以“教授”自居,常聽有人說唱歌、演戲是吃青春飯,教育工作者也是,只是和他們正好相反,他們倒希望年齡越大越好,大到兩眼茫茫,地老天荒,好去哪個編輯部,哪本雜誌上聊以充當個顧問或什麼“責任編輯”。這就是中國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觀,他們過得太平淡了,他們最缺乏的是體現在古希臘偉大悲劇上的那中激情和憤怒的力量,缺乏的是勇氣,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通病。剃頭師傅要守住推子和剪刀,農民要守住鋤頭,可中國的教育者卻時常守不住課本,弄得早節、晚節都不保。
保守的中國教育,一如長在山坳的一棵高大的樹,始終不能放遠眼光,又如在廁所里生產香水,動機很純,結果很不純,自然把人們也各各搞得頹而不廢,中國教育就是《皇帝的新衣》中那個昏庸的皇帝,教育者便是皇帝忠誠的禁衛軍,而我只願甘當那個誠實的小孩,可當皇帝的禁衛軍個個揮舞著金戈向我氣勢洶洶的衝來的時候,我卻手無寸鐵,這是我的悲哀,也是中國教育的悲哀。臨死前我殘喘著,吐著帶血的口氣說:“救救中國教育。”
自然我所批判的是大體上的,當然還有一些“叫驢拉磨”式的教育者,但確鑿是太少了,就如窮困潦倒時在整理舊衣服時發現的零鈔、散鈔,內心歡喜一陣,終究要為將來發愁,中國教育不要毀在一大幫不懂教育的人手中,現在的我們還是在靠尚有些倔強、反抗的性靈活著,倘有一天真被那些變質的知識分子利用,那就晚了。
把當代的知識分子們批了一大通,但還是不能削減那寫為人不為己的老師們教書育人的光輝形象,我只是憑真西山輯《文章正宗》的宗旨,乃是欲以“反天下之趨向”,是欲“正天下之不正”。
摘三:
這個詞聽說的不是一年兩年了,好像打上國小六年級哪會兒就聽一家人風傳“要素質教育了”在一細打聽,花樣就多了,有的說不考試了,有的說不光看學生成績了……一時間頗為嚮往,年輕人嘛。到了初三,傳言愈演愈烈,老師也惶惶,但考試依然,還是要考,升學依然還得看成績。唯一的改變就是體育分在中考中占到五十分,身體素質也算素質啊。不過去年聽說已經改為三十分了,大有反彈的趨勢。而音樂美術依然只見課本不見課,老師說的好“都是下崗鬧的”,實際上音樂美術老師並不少,畢竟匯報演出不能少啊。大概現在不叫音樂組、美術組了,改叫宣傳部了,老師也成了只坐辦公室的了。
到了高中,那形勢可就更嚴峻了,上面三令五申要素質教育。不過老師也犯迷糊,到底什麽叫素質教育啊?不久革命樣板出來了,北京一所國小一家人不學習,瘋玩,這就是素質教育。說白了不死摳課本的都叫素質教育。老師們開始為難,顯然這不符合高中校情,瘋玩肯定不行,你玩出花來也上不了大學啊。一時間學生盼著,老師難著倒也相安無事。新教材一發,嘿,真是素質教育,小書變大書,插圖小閱讀多了不少,參考書全換新樣式,前言加上一句“為適應素質教育,特……”與前輩的一比,也就封面前言的變化,但給人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嗬,“這可是素質教育”。老師們也受到莫大鼓舞,班主任直截了當的打碎了我們曾有的迷夢,“什麽叫素質教育,學習好就是素質好,現在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一句話,那些整天忙活著呼籲開展素質教育的人全成了閒著沒事找事了,換個說法,等於呼籲人們要呼吸空氣吧。
前幾天還有人在電視上討論“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討論了大半天,愣是沒人敢下個定義,究竟那部分算應試教育,那部分算素質教育。一家人喝著茶水,你一句嘿嘿,我一句哈哈,看著就鬧的慌。兩個呼籲素質教育的專家成了眾矢之的。但卻沒有那個敢說“:行,讓我孩子玩,我支持素質教育,別摳什麽課本了,考試成績無所謂。”很有點理論與實際的衝突,好像只管別人不涉自己的感覺,不知是捨己為人還是只是充一個先行者。不過家長到有這麽說的,只不過一看他就知道即使他不回響國家晚婚政策,滿打滿算孩子不會超過三歲,屬站著說話不腰疼型的。整個場面給人的感覺如同一位作家所說“一群不三不四的人,乾不明不白的事,花不清不楚的錢。”並且白白的浪費我的時間。不過還是有人道出我們的心聲的,這已經能讓我們感到滿足了,我們的要求還是不高的,只要有人給我們呼籲一下就行了。胡思亂想一下,這些呼籲的人會不會屬於教育部的某個秘密部門,譬如平息學生怨憤科。一家唱白臉一家唱黑臉,旨在全國穩定。要是的話就太可怕了,不是的話太謝謝了。英文里有一句“Thankyouallthesame”,就是沒起什麽作用也謝謝了,心領了。
學校里豁然緊張起來了,校刊校報這些從我高一就聲稱要搞的東西,終於在我高三時要搞出來了,真是不容易。拿到刊物還在想,這會可又發表作品的最佳園地了,省得寄,命中率也相對高些,畢竟我作文也拿過獎啊。當我把我的計畫告訴一位學生會高層時,他才一語驚醒夢中人:“你別想了,這是為了應付明星學校的複查,查完了,天知道什麽時候處第二期,不,天也不知道。”他還幽了一默。我傻了,風停了,夢碎了我也只有逃了。下午,又接到通知,進行一次自我入校以來的第二次大規模大掃除――第一次是在評明星學校的時候。
很想找一下應試教育的根源。之一,高考槓桿,高考只和分數有關,沒有素質什麽事。二,就和我上面扯的那一大段有關係了。關鍵在這個“應”字上。從小到大,應付檢查的衛生沒少打掃,應付檢查的假也沒少休,譬如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級教委對假期加課的檢查,除了只看見一輛停在食堂門口轎車及食堂停業一天外沒有絲毫的變化。規範學校還是評上了,天知道標準是什麽。而“應付**而乾**的事據說在其他單位中並不少見,並且那些檢查似乎比學校還更名目繁多一些,也許機關食堂比學校食堂好吧。給人的另一個感覺是,領導的工作就是檢查。整個社會都在應來應去,那我們應試也正常的緊。本來考試為了檢驗學習成果,現在學習是為了考試成果。至於學了些什麽,學會了什麽,怎麽套用,用最多三個大部分兩個極少數一個的數字表示不出來吧。老師從不會拿著你的試卷對你說你學會了什麽,沒學會什麽,只會說,你該再上一個檔次啊,考了70分要衝80分嘛?考了80不還有90的嗎?努力吧。不知是努力學習還是努力提高分,我總覺得這不是一回事,但老師不這麽認為,至少我沒碰到和我想法一樣的,也許我錯了吧,儘管我不願承認。想一想,你就是看到球能立刻想出其位移速度圖像,中國足球能衝出去嗎?但考試技戰術就未必不如外國強隊了。中國在考試上的優勢還是有傳統的,有用嗎?很遺憾沒有諾貝爾考試獎。足球沖了20年,教育也改了20年,大家彼此看著好像挺平衡。我一個人不平衡有什麽用。足球教練走馬觀花的換,教育部長至今我還不知道是誰。也許教育的弊病不像足球那麽明顯,也許沒什麽弊病,希望是後者,只能走著瞧了。
這兩個根源,第一個難改,雖然一直在改,第二個改不了,我能改的話也許就能進中央起碼作個副手了。素質教育是什麽,專家也沒準我又能說什麽。我只能繼續考下去,直到進了大學。大學雖然也會考,但顯然功利性不及中學那麽強。那時候好像及格就行了。及格大學可以畢業,及格卻上不了大學,什麽世道。
不過牢騷太盛防腸斷,我們還得努力去考。素質,生活時再學吧,希望不會晚。這種無形的東西看上去總不及文憑實惠,是吧?
我的話:
我想評論中國的教育,可我又沒任何語言。我再想,中國還有什麼方式能用在教育上?
我不想,也不希望看到文革那時的“送禮成風”。
是不是現在的教育已經是中國最科學的呢?
我很驚異再網上搜尋“教育”的結果會這么多,我想,當你向任何一個學生去討論這個話題時,後果……(不說也罷)
我想和你談談中國的教育,能給我寫信么?(我被老師認為是最和中國教育過不去的人,嘻嘻)
地址上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