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侵襲,躲得了嗎
伴隨著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文化這位巨人不斷地低頭彎腰乃至下跪。鋼筋水泥衝散了古老的氣息,霓虹閃耀黯淡了穩重的氣質。悠遠的東方文化,在西式街縫中苟生著、躲避著這不散的西方文化陰霾。
物質文明的賓士未能帶動文化的成長,反而讓人們丟失了最基本的繼承與傳遞。
傳統節日儼然變為節日的傳統。北方的春節不外乎“餃子”二字,古老的端午莫過於吃粽子。在城市,皎皎月光,賽不過“盛裝”的月餅,牛郎織女的相會意味著花市的繁盛……節日的喜慶延續著,如黃河的水也依舊流淌著血液,只不過沉澱了太多的泥沙。
清晨的學校,瀰漫著26個英文字母組成的音符,揮之不去的空洞與乏味。熱鬧繁華的街頭,且不說英文的飛揚跋扈,就連少得可憐的漢字,也被冠以音譯的美名。自以為是的人們,感謝時吝嗇“謝謝”二字,道歉時只會“Iamsorry”,打招呼時“嗨”完事,不落窠臼地自詡,不倫不類地自欺。
有人說中國人已經認識到了本國文化的“潰敗”。於是,捧著《品三國》,搶購《論語心得》,但只是擺在書架上,冠冕堂皇。還有的,書未出而市先熱,《我的千歲寒》凍結了經典書櫃。大大小小的書店頗為紅火,但擁護的是各類暢銷書,而那些真正屬於中國的文化精髓,卻在冷落的房角沉睡,躲避著人們不屑一顧的眼神。
現代人的血液中已經融進了太多雜質,中國人的血液不再那么澄澈和純粹。泱泱大國文化的骨架,經不起西方文化一波又一波的侵襲,如今的中國,雖然擺脫了物質的千瘡百孔,但文化的滿目瘡痍卻是歷歷在目。
西方本位主義與進取心和古中國的寧靜致遠、淡泊名利之心相比,當然是中國的思想不如西方的先進。可真的是這樣嗎?漫漫五千年歷史究竟印證了什麼?為什麼西方如此先進的思想傳統卻難以在過去五千年里占得先機?面臨西方文化侵襲,古中國文化就因躲不了而湮沒嗎?
中國人愛好和平,而恰恰是紛爭使西方各國不得安寧,不能盛極一時。中國人以仁行事,以禮待人,而恰恰是野蠻和粗暴使西方人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中國人團結友愛,公天下,而恰恰是個人主義讓西方人沉湎於幻想,產生堂·吉訶德式的悲劇。如今,西方人藉助工業革命傲視全球,可兩次大戰的陰影告訴我們:本位主義的世界終將導致人類的毀滅。
中國人不該放棄傳統文化,更不該因為一時受欺而高喊“打倒孔家店”,不該杞人憂天,嘆生不逢“地”;也不該像日本一樣,瘋狂地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而喪失骨子裡的志氣。或許,中國文化迂腐而過時,不思進取,安於現狀,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寧靜和仁義比紛爭更有益於文明的延續。
有人批評中國人外交上的低調和軟弱,回答是:
寵辱不驚,任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看天上雲捲雲舒。
只要中國文化不倒,中國就不會倒下。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以一份平靜淡雅的心態漫步著,世界終將以他的節奏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