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在字典中的解釋是: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別人的心。指遇事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論語》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自己不願意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萬善集》也說過“物我一體,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每一個融洽的集體中,都具有這種品質。相反,人若沒有將心比心的品質,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將會自我封閉起來。
將心比心,活得快樂。傳說從前有個老人家,他住在村口處,一天,有一個人來到村口,他向老人家問道:“喂,你們村的人好不好相處?”老人反問道:“那你以前那個村子的人好相處嗎?”這個人搖了搖頭說:“糟透了。”老人也搖了搖頭說:“我們村的人也不好相處啊!”於是這個人走了。過了幾天,又來了一位年輕人,他向老人問道:“老人家,請問你們村裡的人好相處嗎?”老人家又反問道:“那你以前那個村裡的人好相處嗎?”年輕人說:“我們那個村的人可好了,不過我不能回去了,我真的好想回到那裡!”老人笑著說:“我們村的人也很好相處啊!你留下來吧!在我們村,你也能很快樂!”可見,對於那兩個人,老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原因是:有將心比心的品質的人,不管到了哪裡,他都能夠尋找到快樂。
將心比心,真正的原諒。一次,愛迪生和助手們製作了一個電燈泡。愛迪生讓一名年輕的學徒將這個燈泡拿到樓上的另一個實驗室里。這名學徒接過燈泡,生怕手裡的這個新玩意滑落。但他越是這樣想,心裡越緊張,手也抖起來,最終燈泡還是掉在了地上。幾天后,愛迪生和助手們又製作出了一個燈泡,愛迪生毫不猶豫地將任務又交給了那名曾把燈泡掉在地上的學徒,這一次,這個學徒安安穩穩地把燈泡拿到了樓上。事後,有人問愛迪生:“原諒他就夠了,何必再把燈泡交給他拿呢?萬一又摔在地上怎么辦?”愛迪生回答說:“原諒不是光靠嘴巴說的,而是要靠做的。”可想而知,如果愛迪生第二次不讓這個年輕學徒拿燈泡,那這件事將會在那個年輕學徒心中留下深深的、不可原諒的悔恨啊!正因為愛迪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才讓這名學徒再做一次。可見,將心比心背後,是真正的原諒。
事實證明,將心比心能讓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更融洽,快樂每天在他們之間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