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他出生在農村。那是個小地方,名字我就不說了,你只要知道,那兒很貧瘠就行了。
雖然他家裡很窮,但是他爹還是讓他上了學。他現在經常說:“我爹是個好爹,他告訴我,人窮志不短,要想走出這小村,就要念書!”
他還常常感慨道:“那時候,家裡光孩子就有五個,我是老三,夾在中間。但爹只要有了閒錢,一定讓自己的孩子念書!”
他的父親很注重孩子的教育。“我爹是個粗人,大字不識,只會種田。但他明白事兒!他懂道理。他說,他一生沒上過學,所以現在也只能勉強維持生活。他讓我讀好書,將來為他爭口氣!”他說這些話的時候,嘴角總是微微上翹。
他從國小習成績優良,就這樣一直走出農村,來到了大城市,進了個很不錯的大學。如果他的母親向他父親要點錢買個柴米油鹽時,他父親會堅持:“這是孩子的學費!”
除非實在揭不開鍋,父親會拍拍他的肩,一句話也不說,他也不說話,就這么著,沿著山路往回走。
不過那種情況很少,他的爹總會比別人家的爹更會賺錢。
好了,言歸正傳。
11歲時,他愛上了寫作文。
13歲那年,他的父親走了。
14歲,他開始猶豫。將來是否要繼續走寫作這條路?他不知道,他現在沒有經驗,也沒有父親。他只有迷茫。
他問老師,問同學,問他的兄弟姐妹,問了鄰居家的二娃,問了村前吆喝賣豆腐的男子。
都問過一遍了,熟知他的,爽快地肯定了;不熟知他的,見這小子有那么一股勁和靈氣,也滿口“是”了。
他安心了,但還有一絲擔憂。他知道,那不是因為沒有父親。
在偏僻的地方,不管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多高,有多崇尚科學,也不會“過年揀白衣裳穿”。
打個比方,總之,誰都想討個彩頭。
他緊張地去問母親:“娘,……俺小時侯抓周,抓的是個啥?”
母親會針織、做飯,也有一個精明、睿智的頭腦。
母親沉默了一會,溫柔地笑了,捋了捋頭髮,輕聲說:“嗯,俺記不太清了,大概……摸了個筆吧?”
他不做聲,一會兒,他說:“喔。”
他走到院子裡,迎接著陽光,嘴角又微微上翹了片刻。
他,就這樣把這條路走了下去。後來,他的筆震驚了A國的文壇。
聽故事的人問他:“然後呢?”
是啊,然後呢?
他微笑,說:“然後,我笑了。”
在他大學的時候,他二哥來看他。
“哥,小時候咱家窮吧?”
“窮,有時都揭不開鍋。”
“是嗎?”
“可不嗎。我和你大哥都沒抓過周,你也沒抓過。到了有老四,家裡好起來,才讓老四抓的。”
“喔,真的?”
“可不。東西都湊不齊。像算盤,胭脂,酒什麼的,家裡哪有那錢啊,我記得,連支筆也沒有。買來也不用,就抓這一次,我和你大哥又不上學,有什麼用!所以就索性不抓了。”
他當時聽到,就笑了。
現在跟別人講這個故事時,他又笑了,笑中含著點鹹澀的液體,他說:“爹是病死的,他太累了,該休息了。娘知道,我爹不死,他也會這么說……”
我走出別墅,回頭望望那裡,想像著一位偉大的父親和一位善解人意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