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感
我不希望時間過得太快,因為過得太快會給我壓力,會讓我感到恐懼和愁悵。我喜歡無憂無慮的去生活,因為那樣會給我帶來快樂,就像小時候,你玩上一天也不會有人說你,反而會有人去拍你:“嘿,你可真聰明”。到了今天,如果你放下手中的學習坐在電腦前玩上一兩個小時,父母的嘮叨就會絡繹不絕地縈繞在你的耳邊:唉,誰叫你是學生,誰叫你生活在中國這個應式才教育之下。
我曾問過自己,人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我一定要學習才能賺大錢?我回答說,因為人類想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發展,如何才能實現呢?利用高科技手段,那么高科技從何而來呢?靠人類不斷進取的意志以及淵博的知識,你那淵博的知識從何而來呢?就是靠你少年時期那十多年的苦讀,歸根到底,你沒有知識,你就是一個廢物。因為,全世界有95%的人認為擁有知識和高學歷是成功、成才的唯一條件,所以我們中國這個開發中國家就以應式教育來選拔人才,選拔標準是:你先讀完十二年你應該讀的書本知識,然後在第十二年來進行一次考試——高考,如果你的分數有550分、600分甚至更高,你就可以成功進入你心怡已久的大學,要是你高考只考了400分、300分甚至更低,你這一生想成名,希望渺茫,但你有沒有想過,是成功進入的人多,還是落選失敗的人多?如果成功的人多,中國還會只停留於一個開發中國家嗎?如果成功的人多,還會有大學生沒有工作嗎?如果成功的人多,名牌大學的招生人數會比雜牌大學的招生人數少嗎?如果成功的人多,中國會比美國晚三十年登月嗎?而且還不能說是登月,只是對月球的了解,這些跡象表明了什麼?中國培養人才是有缺陷的。但我不否認,培養不出人才。中國畢竟是13億人口的大國,在13億人中選擇出人才維持中國各個方面的人還是有的,這些人就是很好的適應了中國的教育,從中走出來的佼佼者。
我想得到的是這些“佼佼者”成功的條件,這些“佼佼者”成功的原因有四個:一是對學習充滿興趣,有耐性,當你對一件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你會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它,以為它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並且有耐性,這個耐性起碼要有六年呀!二是有控制力,凡事有松有緊,有快有慢,有多有少,尺度適中都是最好的,有些人具備上面一個條件卻沒有控制力如染上網癮等毀了前程,“佼佼者”懂得什麼時候該玩什麼時候不該玩,什麼時候該學習,什麼時候不該學習,張馳有度,勞逸結合,不會玩物喪志。三是明白學習是你一生的追求。你見過那位“佼佼者”考了清華、北大就回家睡覺的嗎?沒有啊!因為他們認為學習可以帶給他們樂趣,學習是永不停止的,只有擁有這樣的信念,後六年的學習才會鞏固牢靠。四是如果你擁有以上三點卻沒有我這第四點,也無法成為“佼佼者”。如果說從國小到大學是“生活”的話,那么“學習”只是叫做“生存”。所以你必需學會生活,會生活,會做人,有健康的身體,只有這樣別人才不會叫你“學習的天才”“生活的白痴”,只有學會做人,別人才會了解你、敬重你,和你交流,還有一定要有好的身體,不要為了這六年的學習,身體壞了不值,“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只有得到這以上的四個條件,我才能成為“佼佼者”賺大錢,做人上人。
有得必有失,當你得到的時候你一定會失去一些什麼。我期待失去我的致命傷——惰性。因為懶惰會使人放棄很多,它會使人忘記自己的任務,沉浸在“快樂”中,這種“快樂”就好像是一條形碼魚,放在鍋里用微火煮著,起初的感覺很溫暖,沉浸在裡面,十分鐘過去,這條魚居然毫無反抗的死掉了。這說明了什麼,人如果沒有上進的心,只知道享受快樂,面臨你的是悲慘的結局。
我不想在六年之後落榜,但現在的教育對來說是一種痛苦,如果你不學你又該怎么辦呢?所以,我必需去學習,我要去適應這個教育,我只有適應這個教育,才能更好地去完成我的理想。
在這奧運之年裡,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佼佼者”成功的條件,我能改掉自己的不足,因為我不想痛苦六十年,幸福這短暫的六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