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漏洞
換種眼光看生活,你會發現亂石中隱藏的美玉;換種眼光看生活,你會聽到寒冬時春天臨近的腳步;換種眼光看生活,你會感受到師長批評背後的關心。換種眼光看生活吧,生活將變得五彩繽紛。
一個人遇到一件不順心的事,他往往會進行抱怨,既破壞心情又達不到好的結果。而當你用另一種眼光看待這件事或換一個思路去想它,達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
陶淵明在這方面絕對是個行家。許多人認為陶淵明《飲酒》中最出彩的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卻認為真正出彩的在於“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他置身“人境”,難免受到世俗之事的打擾,但他卻能做到“而無車馬喧”。原因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告訴了我們答案:“心遠地自偏”。詩人以恬雅超然的眼光和心靜,使得環境也變得沒有一點瑕疵。無求利求名之心,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詩人既無法逃離污濁的人世間,又何須抱怨?何不將心境、眼光放開些,換種眼光看生活,找尋花紅柳綠後的悠悠南山?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眼界,才能悠悠地在籬下採菊,抬頭與山的眼光相遇,是那樣地怡然自得,親近自然!換種眼光看生活,陶淵明得到了樂享靜雅的真諦。而現在許多人都抱怨天天被繁雜的事務纏身,覓不得清靜,又為何不學學陶淵明,換種心境,毋需抱怨,只取努力尋找。也許只是濃濃的一杯苦丁茶,也許僅僅是一曲班得瑞的天籟,也許就是看著滿樹的銀杏葉悠悠地落下,也能夠使生活平添許多雅致,許多寧靜。換種眼光看生活,你將不再為生活所累。
受到排擠打擊的人往往會遭到失落感的大肆偷襲,然而蘇子的對生活的熱愛和曠達令人讚嘆不已。烏台詩案了解,你的政敵們在小小的黃州施捨你一塊乾涸的土地,看你怎樣在龜裂的土地前低垂你的頭顱,你卻高高顯著你的鋒芒,徜徉于山水之間,駐足於民家之中。即使是那小小的蘭溪,也能給你“休將白髮唱黃雞”的無限樂觀和豁達。黃州又有何不好?東坡肉照樣熬,烈酒一樣喝,筆墨紙硯還是一應俱全,即使是生活緊了點,家中不還有我的賢內助?這黃州的空氣不更比京城裡好上許多?我雖受到排擠,可百姓還是需要我,擁護我,換種眼光看生活,仕途雖不盡意,可還能為百姓做些事也就夠了。後來你又被外放杭州,你依然將眼光放在百姓上,你疏浚西湖,“蘇堤”也永垂於青史。換種眼光看生活,不要總是貪婪地覬覦錢財,地位,多想想身邊普普通通需要幫助的人,將目光放下,在默默的物質給予中收穫更多精神財富。
乾隆則是一個反例。他死板的目光最終催生了他百年後外國列強侵略中國的種子。不可否認,乾隆的確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的明君,他將清朝帶向了頂峰。可也正是因為這些,他沉醉於自己“十全老人”的封號、“中央之國”的地位、文治武功的無可比擬的泥沼中無法自拔。他的目光還凝滯於《四庫全書》的豐功偉績上久久不願移走。乾隆五十五年,英國使團來朝覲見,本來這是一個幾乎可以改變中國命運的絕佳機會,然而歷史不容假設,乾隆仍自信於“物產豐盈的天朝”之中,認為西方的科學是“玩物喪志”。當西方的藝術和科學不斷前進時,中國的發展與乾隆的眼光一樣停滯不前,用馬戛爾尼勳爵本人的話說,中國就像是一個自負的泥巨人,只需一盆水就可令他癱倒在地。乾隆對待先進生活排斥的態度和眼光最終埋下中國今後逐步走向衰落的禍根。
換種眼光看生活吧!從煩惱中尋找寧靜,從逆境中尋找樂觀,從成功中尋找漏洞。你的生活,你的人生,將會如明鏡般沒有半點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