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知音

作者:不詳  (字數:1500字作文)

時常想起這樣一個美麗場景:在春意盎然的大觀園裡,賈寶玉和林黛玉比肩而坐,共讀一本《西廂記》。一陣清風吹過,滿樹的花兒簌簌地飄舞,撒在他們的身上,飄在他們泛黃的頁上,又被清風吹起,打個旋,墜落在泥土上,而他們,心思是何等的敏感,卻對此毫無發覺。

第一次看到這個場景,我不禁被震撼。

輕輕合上書,還滿口馨香。當寶玉笑著說那句:“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傾城傾國的貌。”我想,嗔怒的黛玉的心裡一定比陽光還明朗。他是懂她的,她也是懂他的,他們相知相愛,卻得不到長久。在那個大觀園裡,想必也只有他們在滿樹的花兒下共讀《西廂記》吧?也只有他們的相知,才會落花於他們無聲吧?

我的思緒慢慢地被拉長,折射出一個個心思。於茫茫人海中覓知音是何其艱難啊!古人云:“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幾人?”假若真的覓到了知音,那么,相知同在,把酒交談,那是多么讓人憧憬啊。即使是“夕露沾發”,“閒花落地”,也會渾然不覺吧。

聽著《高山流水》,不禁想起了為歷代所傳唱的鐘子期與俞伯牙的故事。

他們有著一致的心思,二人談詩吟對,舉杯邀月,對影奏琴;更有著相依同在的堅定。當俞伯牙得知鍾子期的死訊時,我知道,他是最悲痛的一個,在他看來,失去知音,是最悲切的事。他毅然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我們熟知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給我們這些後人無非傳達著這樣的信息:知音難覓乎!給我們對“知音”蒙上了神秘的面紗。知音就如此難覓嗎?我不相信。我想,很多人也有這樣的想法。可想到又怎樣呢?

殊不知,子期死,琴音散,但俞伯牙的故事還沒結束。俞伯牙每天都去鍾子期的墳上感慨“世上無知音!”他也從未見過妻子奏琴,也未聽她談琴,一次,卻見她已經開始彈奏,正是《高山流水》,他無數次彈給子期聽的曲子!他不曾知道妻子的琴藝竟是如此之高,遠在自己之上!時而玉撥金鳴,如大江東去,萬馬奔騰。時而靈動婉約,如小橋流水,燕過柳梢。一曲奏罷,萬籟俱寂。

良久,夫人開口:“天下不只一個鍾子期,也不只一個俞伯牙。所謂知音難覓,是自己的心難覓。”伯牙頹然坐下:常慨嘆別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又何曾嘗試過去理解別人?所謂知音,存乎一心之間也。

一句話,揭開了“知音”神秘的面紗,不禁感嘆:不過如此。

在我們今天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這個我們習慣和別人保持距離的時代,每天都會聽到有人在抱怨:“知音難覓啊!沒有人懂我……”之類的言語。俞伯牙的夫人說得好,不是知音難覓,而是自己的心難覓。其實,之所以知音的故事沒有死在古代,是因為我們心靈的天性從不拒絕交融。

當我和同學為了一本書,不辭辛苦地輾轉於城市之中的各個書店,為了一樣的目標,絲毫不知我們已經汗流浹背了;當同學患病久治未好時,那壓在我心頭的沉重久久不能驅散;當老師說出我們想要說的話時,我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樣,剎那間的感動是那么的溫暖……也許小小的心靈的交融,絲毫比不上那些傳唱古今的佳話,但是,我卻有和他們同樣的感觸,未嘗體會到“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的境界呢?

行走在大千世界中,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中,我想,只要我們多關心自己的心靈,想必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我們也不會再孤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