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作者:福州十八中九年(14)班 金芝蘭 (字數:1500字作文)
雖是生長在福州,卻從未去過三坊七巷。此次前去,除了父母,還有一位老人隨行。老人是一個遠房親戚,剛從外地回來,年過古稀卻依然精神抖擻。一路上聽他神采飛揚的講述,我才知道三坊七巷是他兒時的家。
喔,家。我不禁產生了好奇,那裡是家一般的坊巷嗎?“南后街”三個大字映入了眼帘,老人在大牌坊前駐足。眼睛眯成一條縫,那懷念的眼神仿佛一首詩,即便是與他不熟的我也能讀出其中濃濃的思鄉之緒。
喔,家。前方就是老人曾經的家。“衣錦坊”,我和老人一起走進去。第一感覺是質樸。兩邊的白牆向遠處延伸,像是可以延伸到從前的某段歷史。藍天的明淨映襯著老舊的屋檐,也映襯屋檐上紅色的燈籠。老人忽然拍拍我的肩,叫我仔細看這條路。
我納悶了,路有什麼可看的呢?自然,看了許久也沒看出什麼名堂。老人爽朗地笑笑,對我說:“小時候啊,我天天在這裡跑,也不知道摔了多少次。摔倒了,爬起來,繼續玩。跌跌撞撞走到了這把年紀,最後還是回到這條路上了。哈哈哈……”
眼前仿佛出現一幅朦朧的畫面。畫中小鳥歡快地叫著,屋檐下一位老婦人坐在小竹椅上,兩眼望著沒有盡頭的遠方。她身後的年輕人微笑地梳著老人的白髮。旁邊的孩童嬉笑玩耍,笑聲融入空氣,融入這一磚一瓦。
熱鬧的聲響將我拉回現實。老人對我說:“那邊是戲台,我們去看看。”
那是著名的水榭戲台。亭頂是錐形,四角翹起。走近一看,戲台坐落在水池上,四周碧水蕩漾。戲台旁邊有一個小亭子,和假山相互映襯。一座小拱橋連線戲台與小亭子,甚是可愛。
老人告訴我,以前這裡演的都是閩劇,常有大戶人家來這裡看戲。那時,他和小夥伴就會興高采烈地跑來,把耳朵貼在門上聽。聽到的有咿咿呀呀的戲曲聲,有老爺的笑聲,也有接連不斷的掌聲。說罷,他學了幾個閩劇的動作。看他哼著小調,揮袖低頭,邁步彎腰,我和父母都笑了。
一陣笑聲過後,老人的臉色突然沉重起來。他說,幾十年過去了,三坊七巷也變成了景點,再沒有老爺小姐坐在裡面看戲,也沒有了小孩子偷家裡的糖果,躲在門外聽戲的日子。
我明白老人心中的不捨。時間可以抹去人們的足跡,卻抹不去記憶,那些曾經的歡樂早已印刻在老人心中。
走出衣錦坊,沿街看到了些銅鑄像,仔細一瞧才知是以前大人和小孩扎花燈的場景。老人像個孩子一樣與他們合影。他說,像那小孩一樣大的時候,他爺爺也是這樣手把手地教他扎花燈的,這么多年了,他依然記得扎花燈的每個步驟。“在外打拚的時候,我有空就會去集市,但都找不到小時候那樣的花燈。”
我心裡不禁想:雖然成為了歷史,但現在依然能從銅鑄像的神情與動作中感受到那一份樂趣。對家的眷戀是不會隨風而逝的。老人的心就是被這樣的眷戀貯滿的吧。我越來越覺得,三坊七巷裡的每一個建築都不是死板地坐落著,而是具有生命力的。人們用智慧和心靈創造了勃勃生機,創造了家的溫暖。
休息時,我們和老人一起品嘗了福州的著名小吃——元宵和魚丸。它們的味道與平時自己家所買的沒有太大不同,但食物中蘊含的對三坊七巷悠久歷史的見證只有在那裡才感受得到。老人說,他離開家去外地謀生的時候,每次吃當地的小吃都會想起家鄉的魚丸和元宵。“吃了山珍海味,才覺得這魚丸和元宵的味道最讓我心裡踏實,吃了以後做什麼都有勁了!”透過騰騰熱氣看到一張張本地人或外來人滿足的臉,我知道這裡瀰漫著濃濃的氣氛——那叫人情味。這是專屬於家的味道。我想,是不是每一個來這裡的人都懷著一顆回家的心呢?
看著這些樸實無華的福州特色,心中有種莫名的感動。是的,這裡是家一般的坊巷。
走出三坊七巷的時候,我發現老人一直回頭,那眼神充滿了眷戀,還有期盼。那裡,是他一起成長的夥伴,更是他永遠的家,永遠的港灣,永遠的牽掛。
★福州十八中九年(14)班金芝蘭
點評:全文圍繞一個“家”字,跟著老人的回憶,邊走邊描述三坊七巷的今昔,普通的遊記多了一分情愫,樸實的坊巷多了一分生活。 □指導老師:蔡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