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三境界
作者:不詳 (字數:1800字作文)
清正廉潔是人生的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境界,而自我約束、家庭、社會對形成這種境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我之見,有以下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敬畏法律
人要敬畏法律,有道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君不見那些貪官,一旦邁出第一步,輕者身陷囹圄,重者掉腦袋,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一些貪官特別悔恨第一次接受他人的賄賂。有個貪官,在解剖自己犯罪根源時,悔不當初地寫下這樣一段話:“我沉痛的認識到,第一次收受朋友的饋贈,是我犯罪的開始。禁錮一開,就出現第二次的收受,第三次的默認,第四次的麻木,從此一發不可收。”是的,第一次伸手,常是走向墮落的開端,自我毀滅的起始,所謂一收禮即成千古恨。
講廉潔、有道德的官員,對這“第一次”是慎之又慎的。當然,這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沒這點剛烈之心,是難以避免“第一次”,作到“慎之於初”的。看來,這“第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確實舉足輕重。所以,古人有“慎之於初”這樣的話。慎之於初,就是把好人生第一關,違法違規的事,不可讓它有第一次。有了第一次,即使你念念有詞“下不為例”,也常常是“一發不可收”。
在社會經濟大潮中,人有時難免犯糊塗,但若能敬畏法律,並以之約束自己,也不失為一個好乾部。但這只是一種臨界境界,貪與不貪,廉潔與不廉潔,全在一念之差,稍有不慎,就會觸犯法律。所以這種人要加強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做到善始善終。
第二境界:道德規範
中華民族有許多優秀的傳統道德,將之與時代道德有機結合,就能有效地遏制貪慾,保持廉潔。
這一境界的幹部不大可能幹犯法之事,但他們時刻要處理公與私、榮譽與地位等諸多現實之事,因而常常要面臨著道德的約束。道德約束有社會約束與自我約束之分。首先是自我約束,這是主動約束,它建立在自身的道德水準上,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人,就能自我約束、警醒,對外界的誘惑有較強的抵制力。其次是社會約束,這種人自身的道德難以抵抗外界的誘惑,但他們一生看重名聲,畏懼社會輿論,當他們在利益面前難以抉擇時,會藉助外界的力量來約束自己。這種人的廉潔既帶有被動性又帶有主動性。
一些宵小之徒,為巴結官員,為將饋贈送到官的家裡,恬著笑臉,無所不用其極,常用的就是走夫人路線。據《明語林》所記,明成化年間,嘉興知府楊繼宗,是位口碑頗佳、十分清廉的地方官,他決心不收別人的財物,不受朋友的饋贈,立志兩袖清風、一塵不染。一天,他不在家,夫人收受下屬人員送來的一隻熟鵝。晚飯,他吃了一塊鵝肉;之後,得知是下屬送來的,十分後悔。但,絕不搞下不為例,而是“吞皂莢丸吐出之”。這還不算完,又“聲鼓集僚吏,告以不能律家,使妻納賄不義。
趣吏使舟,即日遣妻子歸”。
我父母一生勤勞,從小教育我靠勞動吃飯,別人的東西不能要。我外公是離休幹部,一輩子廉潔奉公。長期以來這些長輩的品德給了我潛移默化的影響。
“欲如火,不遏則燎原;貪若水,不遏則滔天”(《韓非子》)。怎樣遏制“欲”與“貪”,對今天的幹部來說,就是用自己“執政為民,廉潔為公”的信念,慎之於初,把好人生第一關。胡錦濤總書記結合當代社會提出的“八榮八恥”,為我們提供了道德與法律的一面明鏡,時時照照自己,就永遠不會犯錯誤。
第三境界: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這一境界的人,有著像大地一樣豐厚的品德,能容載萬物。屈原說“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這種人有一種內在的美,他們“一日三省吾身”,惟恐有絲毫的不善;他們“出淤泥而不染”,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保持高潔。他們一生追求的是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是對人民的無私奉獻。
儉生德,廉生威,公生明。修此“三境”,就能造就一支廉潔清正、無私奉獻的幹部隊伍,就能帶領廣大人民民眾團結一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