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發於畎畝之中”“越國大飢,王恐”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甲)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乙)越國大飢,王恐,召范蠢而謀。范蠡白:“王何患焉?今之飢,此越之福,而吳之禍也。夫吳國甚富,而財有餘,其王年少,智寡才輕,好須臾之名,不思後患。王若重幣卑辭以請糴於吳,則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吳,而王何患焉?”越王日:“善!”乃使人請食於吳。不出三年,夫差為禽
(選自《呂氏春秋》有刪改)
註:①范蠢:人名,越國大臣。幣卑:謙恭、恭順。③糴:買進穀物。④夫差吳國君主。⑤禽:通“擒”,捉住。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一項是D
A.舜發於畎畝之中發:起用。
B.勞其筋骨勞:使……勞累。
C.人恆過然後能改過:犯錯。
D.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衡:平衡。
(2)把語段(甲)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
(3)語段(甲)開篇運用六個排比,其作用是什麼?
(4)同樣是說明居安恩危的重要性,語段(甲)和語段(乙)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D(A正確;B正確;C正確;D衡,通“橫”,梗塞,指不順;故選D。)
(2)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
(3)增強氣勢,有力地論證了患難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對“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議論
(4)甲文是議論,乙文是記敘。
參考譯文
(甲)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乙)
越國遭到嚴重饑荒,越王很害怕,把范蠡找來商量。范蠡說:“您憂慮什麼呢?現在的饑荒正是越國的福分、吳國的禍患。吳國非常富足,財富有餘,他們的君主年輕,缺少智謀和才能,喜歡一時的名聲,不考慮後患.您如果用貴重的禮物、謙卑的言辭去向吳國借糧,糧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糧食,最終越國必定會占有吳國,您又何必憂慮呢?”越王說:“好!”於是就派人向吳國請求借糧。不到三年,吳國也遭受饑荒,派人向越國請求借糧,越王不給,反而攻打吳國,吳王夫差便被活捉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舜發於畎畝之中”“越國大飢,王恐”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舜發於畎畝之中”“越國大飢,王恐”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