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隸書《跋趙孟頫書陶詩》
作者:虞集 書體:楷書
虞集《跋趙孟頫書陶詩》紙本隸書 32.7×45.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該冊頁前段趙孟頫草書陶淵明《飲酒二十首》之第六首,後接虞集隸書跋:
“我朝書法當以松雪齋為第一,今觀所書陶靖節詩,筆力痛快,無一點塵人俗氣,繼羲、獻之後者,其在斯人與?烏乎!主人為予寶之。蜀人虞集。”
左下鈐安岐“安儀周家珍藏”及他人諸方藏印,《墨緣匯觀》著錄。
此跋雖僅僅六行五十四字,卻幾首可以體現元人隸書的最高水平。元人書法有一個明顯的特點,表現在其他書體如真草,特別是篆書上,多偏重於復古,道流溯源,但隸書則偏重於守法。隸書起於秦而興於漢,上承篆書,下啟真(楷)書,由於更適應於筆法的豐富變化,從而使書法藝術開始脫離對文字變遷的依附地位而逐漸走向自覺發展,所以為歷代書家所重視。但也由此產生了一個問題:“強寓款軟”,它的蠶頭雁尾、左波右磔的特點仍是篆書“委備”的含蓄存在,所以漢隸自有其淳古厚重的自然。但由於漢魏之後,楷、行書替代隸書成為通行書體,因此,這以後的隸書往往帶有楷書筆畫橫平豎直的特點。這樣就造成了隋唐以後隸書的平直呆板,古人所謂“世代壓之,不能高古”就是指這種特點。試看元代書家吳睿、褚奐、俞和等人的隸書可知。再加上元人隸書不同於篆書的溯源,而是從隸書成熟甚至有些程式化的蔡邕、梁鵠、鍾繇取法,有時不自覺地流露出來,顯得平板、單薄和雕琢。
虞集隸書前人稱之為“人品高、取法古”。從此帖觀之,雖筆劃勁實,未脫元人筆意軒輊,但結態疏宕、體勢錯落,同取法於魏晉隸書的整齊化一而顯刻板者自有不同,尚存東漢隸法高度成熟前的隸書典型。故陶宗儀稱其“古隸為當代第一”是有所根據的。所以,虞集隸書墨跡雖僅此一跋,卻在元代書法史上有特殊的價值。因此,雖為題跋,卻應作獨立而且重要的元人法書介紹。2018-4-7 10: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