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隋唐>>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正文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作者:李邕 書體:行書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封面題簽:唐靈岩寺碑頌並序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靈岩寺碑》,書於唐天寶元年(742年),清拓本,尺寸:30.4×30.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十八行“寂甲內照”之“寂”字、“內”字左邊尚完好,十九行“域警誡州將延”之“警”字右未損、“延”字左半與右上角未損,二十行“碩德勤修”之“修”字未損,下“真”字上未連及石花。 

靈岩寺頌碑,今存山東泰山之陰,長清縣靈岩山之陽的靈岩寺,魯班洞中,唐李邕於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撰書。碑早殘,清乾隆間不知所在,鹹豐六年何紹基訪得,時已斷為二石,銘文已多殘泐,後半部文意極難貫通。碑原形制無考,凡刻21行,滿行41字行書,書法略顯肥腴,然頗具古拙之氣。

碑文:

李邕《靈岩寺碑頌並序》

靈昌郡太守(以下殘)

邕以法有因,福有緣,故得真僧戾止,神人告祥,宜(以下缺二十三字)或真空以悟聖,或密教以接凡,謂之靈岩,允矣。真(以下缺二十三字)晉宋之際,有法定禪師者,景城郡人也,嘗行蘭若,(以下缺二十二字)若是者歷年,禪師以勞主人,逝將辭去,忽有二居士(以下缺二十二字)建立僧坊,弘宣佛法,識者以為山神耳。因(以下缺二十二字)夫山者,土之至厚;谷者,虛之至深;水者,因定而清。林(以下缺二十二字)貝葉之經,衡岳廓蓮花之會,獨人存法立事,著名揚(以下缺二十二字)空,矧乎辟支佛牙,灰骨起塔,海龍王意,貿金志尤口見口口口則有(以下缺二十二字)仍舊。昔者州將厚具,邑吏孔威,廣口支供,多供器物,口賜口口,解脫禪師以杖叩力士脛,曰:“令爾守護而送之。”仍施絹五十匹。口若武德阿閣,儀風堵波,口高祖削平之除,仍發宏願。高宗臨御之後,克永光堂。大悲之修,舍利之口,報身之造,禪祖之崇,山上燈口口切宇內。舍那之構,六身鐵像。次者,三軀大口金剛口增袤。遠而望之,雲霞炳煥于丹霄;即而察之,日月照明口口道。此皆帝王之力,舍以國財,龍象之竭口慈口二口容植之不生,泛於草間,穢於壠上。職由口保眾。發慮道摧。口清淨之田,解昏迷之縛,不燃曷口口律,住持人慧之境;恐繁文字,削筆抄於連章,思廣闕遺,刻口陰於別傅。大德僧淨覺,敬惟諸佛,口口口口口口。上座僧玄景、都維那僧克祥、寺主安禪,或上首解空,或出口口義。僧崇憲、僧羅喉,僧零莢、僧月光、僧智海、僧口口等,永言悟人,大啟津梁,鹹高梯有憑,勝宅自照,仍依俗諦,口口豐碑,宛委昭宣,弘長增益,桃源失路,迷秦漢而口口天長。其詞曰:

倬彼上人,巍乎曾嶺,冥立福地,神告口口。爰始幽居,逝言遐馳,寂用內照,塵勞外屏。其一

口口口宮,歲時建置,今古齊同。磴道邐迤,霞閣玲瓏。其二

口口效靈。觸類示相,扶持淨域,警誡州將,延集口口。其三

口口岳寺,台之國口,岱之北阜,蒲之西陘。是人依法,即事聯聲,宜口口二,誰雲與京。其四

碩德勤修,爽口口口,口哉轉覺,以拯斯萬。其五

大唐天寶元年歲次壬午口口月壬寅朔十五日景辰建。

相關閱讀:李邕《靈岩寺碑頌並序》墨拓 濟南圖書館藏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李邕行書《靈岩寺碑》清拓本


2019-1-9 21: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