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隋唐>> 高閒《草書千字文》(3)正文

高閒《草書千字文》(3)

作者:高閒 書體:草書

高閒《草書千字文》

與張旭、懷素並論

唐韓愈《送高閒上人序》:“往昔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快、怨恨、思慕、憨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今閒(高閒)之於草書,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逐其跡,未見其能旭也。為旭有道,利害必明,無遺錙銖,情言於中,利慾斗進,有得有喪,勃然不釋,然後一決於書,而後旭可幾也。” 在此,韓愈把書法抒情的特質闡述得顯豁、透徹,淋漓盡致。書法情感的兩方面:一是書作者自己的喜怒哀樂“有動於心”的直接發抒;再是“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觸動了書作者,物我交融,表現之於情感。所以張旭的草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達到了神化的境界。師其跡,必須師其心。所以韓愈說:“不得其心逐其跡,未見其能旭也。”書道之妙,在於斯也歟!文中雖然沒有直接論述高閒之草書,全文只是在論張旭,因為唐代書風實肇自張旭,韓愈對張旭的讚頌是時代使然。但是,韓愈所說高閒“有張旭之心”,實則是說高閒早已悟出了張旭的思想、藝術之道和藝術之精神了,這裡也就是明說張旭實贊高閒。韓愈是唐代大文豪,高閒書法能被韓愈評論,且與當代草書最高成就者張旭並論,可見高閒草書的成就和水平。

宋董逌《廣川書跋》云:“閒之書不多存於世,其學出張顛,在唐得名甚顯。韓退之嘗謂張旭喜怒憂悲,必於書發之,故能變化若鬼神。見閒書者,知隨步置履於旭之境矣。彼按跡無差者,豈復循已棄之轍跡而求致之哉?正善學旭者也。”這裡是說高閒書法學習張旭,已步入張旭之境地,但是高閒是追求書法之最佳而不是拘泥於張旭之跡。由此說明高閒善於學習張旭。正因為如此,故高閒成為“繼張旭、懷素後又一位以草書冠一時之名得書家”,而對後世影響至大。宋代黃庭堅就曾學習過高閒,他在《魯直自評書學》中稱:“余學草書三十年,初以為周越為師,故三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通過這段自白,說明高閒書法曾對黃庭堅有過關鍵性的啟示。黃庭堅最後從張旭、懷素、高閒三位草書高手墨跡中窺見筆法之妙,悟出真諦而成為宋代首屈一指的草書大家。

元代鮮于樞論草書云:“張長史(張旭)、懷素、高閒皆名,善草書:長史顛逸,時出法度之外;懷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閒用筆粗,十得六七。”

這裡亦是將高閒與張旭、懷素並列而談。鮮于樞一是說此三人皆擅長草書,都有名氣,繼而分別論述了各家的草書特點。看來,此三人在唐以後的書法家中是被學習繼承之楷模。三者的基本情況及其關係為:“張旭,字伯高,吳郡(今屬江蘇)人。官至金吾長史。擅狂草。其書龍飛鳳舞,神奇莫測,細察之,卻無一筆不合規矩。……懷素,字藏真,潭州長沙(今湖南長沙市)人,善狂草。好飲酒,興到運筆,如驟雨鏇風,圓轉飛動,雖多變而法度具備。晚年趨於平淡。前人評其狂草繼承張旭而有所發展,謂‘以狂繼顛’並稱‘顛張醉素’,對後來影響很大。”

“高閒,唐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工書法,尤善草書,草書師法懷素。擅以白綾作真草,頗著盛名。宣宗召對,賜紫衣,後歸湖州開元寺。”

這裡雖未曾記載高閒的官位,但記錄了皇帝賜予他紫衣,說明此人有才且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不低。在上述記載中,懷素繼承了張旭,高閒師法懷素,可見他們乃一脈相承。三人有師承關係,但都是師其心,並非師其跡。他們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又各有不同的藝術風貌,藝術水準在同一層次上,否則,就不會被人相提並論。雖然高閒沒有像張旭那樣留下《冠軍帖》、《肚痛帖》、《古詩四帖》,像懷素那樣留下《自敘帖》、《小草千字文》、《菩薩帖》、《論書帖》等眾多碑帖供後人研究、臨習、借鑑,但從僅存留下的草書《千文殘卷》,仍能看出高閒草書的藝術內蘊與個人風格。

首 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尾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