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行書《蘭亭詩》卷
作者:柳公權 書體:行書
唐柳公權《蘭亭詩》卷(傳),絹本,行書,縱26.5cm,橫365.3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王獻之四言詩並序。四言詩,王羲之為序,序行於代,故[不]錄。其詩文多不可全載,今各裁其佳句而題之,亦古人斷章之義也。[次]之如右。
王羲之自此已下十一人,兼有五言。
代謝鱗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氣載柔。詠彼舞雩,異代同流。乃攜齊好,散懷一丘。
謝安
[伊]昔先子,有懷春遊。契慈玄執,寄教林丘。森森連嶺,茫茫原疇。逈霄乎摸,凝泉散流。
謝萬
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蘿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響,條鼓鳴音。玄崿吐潤,霏霞成陰。
孫綽
春詠登台,亦有臨流。懷彼代水,肅此良儔。修林陰沼,鏇瀨瑩丘。穿池激湍,漣濫觴舟。
徐豐之
俯揮素波,仰掇芳蘭。尚想冥客,希風永嘆。
孫統
茫茫大造,萬化齊軌。罔悟玄同,竟異標旨。平勃運摸,黃綺隱機。凡我仰希,期山期水。
王彬之
丹崖竦立,葩藻映林。淥水[揚]波,載浮載沉。
袁矯之
人亦有言,意得則歡。嘉賓既臻,相與游盤。微音迭詠,馥焉若蘭。苟齊一致,遐想揭竿。
王凝之
[莊]浪濠津,巢步穎湄。寄心玄冥,[千]載同歸。
王肅之
在昔暇日,味存林嶺。今我斯游,神恬心靜。
王徽之
散懷山水,翛然忘羈。秀薄粲穎,疏鬆籠崖。游羽扇香,鱗躍清池。肆目寄心,歡冥二奇。
王豐之自此已下三人無五言。
肆眄岩岫,臨泉濯趾。感興魚鳥,安茲幽跱。
華茂
林榮其蔚,澗激其隈。沉沉輕觴,載欣其懷。
庾友
[寄][心]城表,遼遼遠邁。理感則一,冥[心]玄會。
五言詩序,孫興公。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非以渟之則清,諸之則濁耶。故振轡[於][朝]市,則充屈之心生,閒步於[林]野,則遼落之意興。仰瞻羲[唐][既]遠矣。近詠台向,顧探增懷□,於曖昧之中,思鎣拂之道。暮[春][之][始],[稧][於][南]澗之濱,高[嶺][千]尋,[澄]湖萬頃,乃席芳草,鏡清[流]卉。物觀魚鳥,具物同榮,資生[鹹]暢。於是和以[醇]醪,齊以達觀,[怏][然]兀矣。焉復覺鵬鷃二物哉!曜[靈]促轡,玄景西邁,樂與時過,悲亦[系]之,往復推移,新故相換,今日之跡,明復陳矣,原詩人之致興,良詠歌之[有][由]。文多不備載,其□略如此,其詩亦裁而掇之,如四言焉。
王羲之自此已下十一人,兼有四言。
仰眺望天際,俯盤淥水濱。寥朗無崖觀,寓物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謝安
[相]與欣嘉節,率爾同褰裳。薄雲羅陽景,微風翼輊航。淳醪[陶][玄]府,[兀][若][游]羲唐。萬殊混一象,安復覺彭殤。
謝萬
[玄]冥卷陰旗,句芒舒陽旌。靈液[被]九區,光風扇鱗榮。碧林輝英翠,[紅]葩擢新[莖]。朔禽撫翰游,騰鱗躍[清][冷]。
孫綽
流風拂枉渚,亭雲蔭九皋。嚶羽[吟]修[林],游鱗戲瀾濤。攜筆落雲藻,[微]言剖纖豪。時珍豈不甘,忘味在聞韶。
徐豐之
清響擬絲竹,班荊對綺疏。零觴飛曲[水],歡然朱顏舒。
孫統
地主觀山水,仰尋幽人蹤。回沼激中逵,竹柏間修桐。因流轉輊觴,冷風[飄]落松。時禽吟長澗,萬籟吹連岑。
王彬之
鮮葩映林薄,游鱗戲清渠。臨[川]欣投釣,得意豈在魚。
袁矯之
四眺華木茂,俯仰清川渙。[激]泉流芳醪,豁爾累心散。仰想逸民軌,遺旨良可玩。古人詠無雩,[今]也同斯[嘆]。
王凝之
煙熅柔風扇,熙恬和氣淳。駕言與時(此處缺一字),逍遙映通津。
王肅之
嘉會欣時游,豁朗暢心神。吟詠臨曲瀨,綠波轉素鱗。
王徽之
[先][師]有冥藏,安用羈世羅。□□□□□,□契箕山河。
郗曇自此以下一十二人,無四言。
□風起東□,和[風]□□□。[端][坐]□□□,□言游近郊。
[虞][悅]
神散宇宙內,形浪濠梁津。□暢[須][臾]歡,尚想味古人。
孫嗣
□岩懷逸許,臨流想奇□。□□□□絕,千載挹遺芳。
曹茂之
將來誰不懷,寄散山水間。尚想方外賓,超超有餘閒。
華平
[願]異達人游,解結遨濠梁。猖狂任所適,浪流無何鄉。
魏滂
三春陶和氣,萬象齊一歡。明後欣時和,駕言映清瀾。亹亹德音暢,翛然遺世□。望岩媿脫屣,臨川謝揭竿。
謝懌
縱觴任所適,回波瑩游鱗。千載同一朝,[沐]浴陶清塵。
庾藴
[仰]想虛舟說,俯嘆世上賓。朝榮雖雲[樂],夕弊理自因。
桓偉
□□□□□,[應][物]寄有尚。宣尼遨沂[津],翛然神心王。數子各言志,曾生髮奇唱。今我歡斯游,慍情亦蹔[暢]。
王玄之
松竹挺玄崖,幽澗激清流。蕭散肆情志,酣觴豁滯憂。
王蘊
散豁情志暢,塵纓忽以捐。仰詠揖遺芳,恬神味重玄。
王渙之
來去悠悠子,披褐良足欽。超跡修獨往。
(註:[ ]內字表明原墨跡已殘缺不全)
本幅無款印。
卷前引首清乾隆皇帝行書題“筆諫遺型”,題簽“蘭亭八柱第四”,題記一段。又有瘦金體題簽“唐柳公權書群賢詩”。 卷後有宋邢天寵、楊希甫、習之、蔡襄(後添)、李處益、孫大年、王易、黃伯思(偽)、宋適,金王萬慶,明王世貞(兩段)、莫是龍、文嘉、張鳳翼,清王鴻緒等題跋和觀款。
鑑藏印有宋“御書”、“雙龍”、“宣和”、“政和”、“內府圖書”、“奉華寶藏”、“內府書印”、“睿思東閣”(以上均偽),以及宋“紹興”,元“喬簣成氏”、“柯九思”(均墨印),明王世貞,清高士奇、王鴻緒、乾隆內府諸印。 此書傳是柳公權所書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人在浙江紹興蘭亭集會時與會者所賦的37首詩及詩序。
詩後的題跋有的是真跡,有的是偽作。明以後的題跋都是原有的,明以前的題跋除蔡襄、黃伯思外都是真跡,但全是後配,與本卷無關。
本卷筆法僵硬粗糙,且多枯鋒,但較自然率易。卷後之宋代黃伯思尾題(偽)中雲“傳柳書”,細觀之,個別字的用筆明顯不是出自柳書,如:孫統四言詩中的“希”字、庾友四言詩中的“則”字、王渙之四言詩中的“足”字等末筆寫的非常醜怪,字的結體亦多不沉穩,較浮躁,與柳氏所書王獻之《送梨帖》後之題跋墨跡對比不但筆法不類,連結體也無絲毫相同之處。從詩文看,頗有不通處,如:把孫綽四言詩“懷彼伐木”誤書為“懷彼代水”,把謝安四言詩“伊昔夫子”誤書為“伊昔先子”。“伐木”是《詩經》中語,“夫子”是指孔丘,說明書寫者是一位文墨不夠精通之人。無論從藝術特徵還是藝術水平來分析,該卷決非柳公權之筆。
此卷也並非晚至宋代的抄本。從所錄37首詩中可看出,個別用字不避宋諱,如謝安詩中“契慈玄執,寄教林丘”的“玄”字、王肅之詩中“嘉會欣時游,豁朗暢心神”的“朗”字等都沒有避北宋始祖皇帝趙玄朗之諱。從書法的主體風格看,推測應寫於唐代,與杜牧墨跡《張好好詩卷》大略相近,並且是信筆直書,不是臨仿得來。作為唐抄古本,此卷與敦煌遺書中《文選·陸機短歌行等殘卷》(伯2554)、《玉台新詠卷第二殘卷》(伯2503)有同樣的文學價值,不獨書法耳。
宋《寶章待訪錄》,明《東圖玄覽》、《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珊瑚網書憑》、 《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石渠寶笈·續編》、《石渠隨筆》著錄。
(撰稿人:李艷霞)
以上資料來自故宮博物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