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宋朝>> 蘇軾楷書《宸奎閣碑》正文

蘇軾楷書《宸奎閣碑》

作者:蘇軾 書體:楷書

蘇軾楷書《宸奎閣碑》

蘇軾《宸奎閣碑》宋拓本 日本宮內廳部庫存

《宸奎閣碑》,全稱《明州阿育王廣利寺宸奎閣碑》,是蘇軾為 為阿育王山廣利寺中懷璉收藏皇帝所賜頌寺詩十七首的宸奎閣所寫的碑文,蘇軾撰並書。正書,廿二行,行卅五字。宋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立。明萬曆間蔡學易訪范欽,得舊拓本;重刻於鄞縣。乾隆間錢大昕見范氏天一閣舊藏是元和刻本。原石宋拓孤本已於早年流入日本。

《宸奎閣碑》為蘇氏楷書精品,此碑書成後數年,由於黨禁,碑石曾遭損壞,所以此宋拓本是傳世孤本。這是日本京都東福寺(臨濟宗東福寺派大本山京都五山之一)的開山祖師圓爾弁圓(聖一國師,1202—1280)歸國時,帶回的重要文獻之一。

附錄:蘇軾《宸奎閣碑》原文:

皇祐中,有詔廬山僧懷璉住京師十萬淨因禪院,召對化成殿,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賜號大覺禪師。是時北方之為佛者,皆留於名相,囿於因果,以故士之聰明超軼者,皆鄙其言,詆為蠻夷下俚之說。璉獨指其妙與孔老、合者,其言文而真,其行峻而通,故一時士大夫喜從之游,遇休沐日,璉未盥漱,而戶外之屢滿矣。仁宗皇帝以天縱之能,不由師傳,自然得道,與璉問答,親書頌詩以賜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書乞歸老山中。上曰:“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平?”不許。治平中,再乞,堅甚,英宗皇帝留之不可,賜詔,許自便。璉既渡江,少留於金山、西湖,遂歸老於四明之阿育王山廣利寺。四明之人,相與出力,建大閣,藏所賜頌詩,榜之曰宸奎,時京師始建寶文閣,詔取其副本藏焉。且命歲度僧一人。璉歸山二十有三年,年八十有三。臣出守杭州,其徒使來告曰:“宸奎閣未有銘。君逮事昭陵,而與吾師游最舊,其可以詞!”

臣謹按古之人君號知佛者,必曰漢明,梁武,其徒蓋常以藉口,而繪其像於壁者。漢明以察為明,而梁武以弱為仁。皆緣名失實,去佛遠甚。恭惟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未嘗廣度僧尼,崇侈寺廟,干戈斧質,未嘗有所私貸。而升遐之日,天下歸仁焉。此所謂得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璉雖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嚴甚。上嘗賜以龍腦缽盂,璉對使者焚之曰:“吾法以壞色衣,以瓦鐵食,此缽非法。”使者歸奏,上嘉嘆久之。銘曰:巍巍仁皇,體合自然。神耀得道,非有師傳。維道人璉,逍遙自在。禪律並行,不相留礙。於穆頌詩,我既其文。惟佛與佛,乃識其真。咨爾東南,山君海王。時節來朝,以謹其藏。(蘇東坡全集 - 正文·卷八十六·碑十首) 

蘇軾楷書《宸奎閣碑》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尾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