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醫術高,看書法能斷生死?(6)
作者:傅山 書體:字典網
西村的等堰
傅山在崛圍山時,有一天看到西村方向出現一股青氣。他就告訴西村鄉民,在西村村南一個叫於家灣的地方做一條“等堰”,頭向西北,尾向東南,以防汾河發洪水時淹沒農田和村莊。當時於家灣一帶都是西村的田地,離汾河堰還有很遠的距離,以往發洪水從未淹沒到此處,再加上修堰要占地,所以村民有些不願意修。於是傅山無償地讓出自家正好在於家灣的二畝地,同時被傅山解救落戶西村改姓的明朝朱家後代黃來發、黃來達也跟著讓出五畝地做了堰基。經過一冬天的施工,總算修好了。但人們抱有僥倖心理,對防洪不夠重視,等堰修得質量並不高。到了光緒十八年夏秋之際,汾河水猛漲,越過汾河壩堰,淹沒大片農田還不斷向北蔓延,直逼等堰。後來水勢減弱,最終沒有越過等堰。這才保住等堰北面農田的收成。到這時離傅山提議修等堰已經過去二百多年。人們這才意識到傅山多么有遠見。就在這年的秋冬季節,人們自發地把被洪水沖刷得汲汲可危的等堰修了個結結實實,並每年加固。以後汾河再發洪水,有等堰等在那裡,使西村多年來免受洪災之苦。
傅山晚年時還囑咐村里一件事,而未辦成。是怎樣一件事情呢?這還得從西村的地理位置說起。
汾河從蘭村烈石口出來後向南流,到小留村遇阻折向東去。當時的西村正好處在汾河河灣里,是最易受洪災的位置,但由於有等堰守在那裡,卻也多年無事。但洪水除了淹沒農田還有一種危害,就是沖走河沿邊的土地。所以,當地有句俗話:“賣豆腐的置下河灣地,漿里來水裡去”。意思是,賣豆腐的辛辛苦苦成天在做豆腐的漿水裡泡著雙手,掙下錢買下了較便宜的河灣地,等到雨季又被洪水沖走了,等於白乾。可見洪水沖走土地雖然不象洪災淹沒農田那么面積大,但每年或多或少都有發生,逐年累積起來損失也是很大的。傅山早年就看到了這種危害。於是在晚年囑咐村裡的保長,向村界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和四個角上運土堆起土堆,再栽上柏樹。柏樹就會越長越多,護住土地。結果,保長未聽傅山之言。據老人們回憶從清朝到解放前被洪水沖走有九晌土地。若不是有等堰守在那裡,還不知道現在如何呢?直到現在,去西村叫於家灣的地里,還依稀可見明顯高出南邊田地的土埂。等堰離汾河壩堰僅百米之遙。
傅家門前的影壁牆
明朝時,傅山先生的住宅在西村前街一代,因離汾河近,地勢低洼,非常潮濕,到清朝順治初年,遷移到現在新蘭路南面。那時候傅家處於興旺時期,生活很富裕。宅院修得很象樣子。大門前還建有個大影壁。剛建成時,他家人說要在影壁上寫個“福”字,傅山先生說:“我畫一幅畫吧。”於是提筆在手,刷刷點點把當時西村古貌畫在了牆上。只見畫中遠處是巍峨的崛圍山,蜿蜒的汾河水從山腳下流過,垂柳成蔭,兩岸稻田千頃,偌大的西村就座落在汾河灣里。使人一下子想到了先生“西村帶河曲”的詞句。在村莊北面,有一座石板小橋,橋兩旁有兩塊光溜溜的大石頭。一個樵夫,赤著雙腳坐在大石頭上。一旁放著一擔乾柴,柴擔旁丟著一隻鞋。看樣子樵夫砍柴歸來,想在石頭歇一歇再回家。來來往往的人都夸這畫畫得好,風景秀麗,景色宜人。尤其是樵夫畫得面目傳神,活靈活現。
過了一段時間,南方一個叫朱耷的畫家路過,被影壁牆上的畫吸引住了。一打聽才知道這是有名的傅山先生的家,但看了一會兒發現了其中的不足,樵夫怎么赤著雙腳,可旁邊卻放著一隻鞋,莫非傅山先生畫得落了一隻鞋。於是就坐在傅家大門前不走了,要等出來人問個緣由。大約坐了一個多時辰正好傅山先生出來了。這人上前問道:“敢問你是院子的主人嗎?”傅山答道:“正是”。朱耷又問:“這牆上畫是何人所做?”“是我畫的。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畫是畫得不錯。可我想請教一下樵夫兩腳赤著,可旁邊怎么只有一隻鞋?”,傅山聽罷,叫朱耷到畫跟前細看。等到了近前朱耷發現樵夫的屁股底下露出了一點鞋尖,才明白了鞋沒有落掉。
現在中華傅山園山門東側文本牆上畫的“西村古貌”就是妨照這一傳說中傅家門前的影壁牆上的畫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