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軾的《水龍吟》
全文:
萬里,不可到。
天台有司馬子微,身居赤域,名在絳闕,可往從之。
”自然乃還,受道於子微,白日仙去。
子微著《坐忘論》七篇,《樞》一篇,年百餘。
將終,謂弟子曰:“吾居玉霄峰,東望蓬萊,嘗有真靈降焉。
今為東海青童君所召。
”乃蟬脫而去。
其後,李太白作《大鵬賦》云:“嘗見子微於江陵,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元豐七年冬,余過臨淮,而湛然先生梁公在焉。
童顏清澈,如二三十許人,然人亦有自少見之者。
善吹鐵笛,嘹然有穿雲裂石之聲。
乃作《水龍吟》一首,記子微、太白之事,倚其聲而歌之。
古來雲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
人間自有,赤城居士,龍蟠鳳舉。
清淨無為,坐忘遺照,八篇奇語。
向玉霄東望,蓬萊晻靄,有雲駕、驂鳳馭。
行盡九州四海,笑粉粉、落花飛絮。
臨江一見,謫仙風采,無言心許。
八表神遊,浩然相對,酒酣箕踞。
待垂天賦就,騎鯨路穩,約相將去。
參考注釋
童顏
兒童紅潤的面色,多指年雖老而臉色像幼童一樣潤澤
鶴髮童顏
清澈
清淨而明澈
南江則極清澈。——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清澈見底。——明· 袁宏道《滿井遊記》
山泉清澈
二三
(1).謂不專一;反覆無定。《書·鹹有一德》:“德唯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 孔 傳:“二三,言不一。”《晉書·慕容垂載記》:“雖曰君臣,義深父子,豈可因其小隙,便懷二三。” 宋 文天祥 《羅融齋墓志銘》:“不以利害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這事斷要死爭,二三不得的。”
(2).約數,不定數。表示較少的數目,猶言幾。《國語·吳語》:“﹝ 越王 ﹞曰:‘ 勾踐 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 漢 王褒 《僮約》:“日暮以歸,當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詠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滸傳》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驚,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趕了二三里。” 石楠 《張玉良傳》:“她一定會興奮得兩頰泛上荷紅,上面滴灑著二三點露珠。”
(3).約數,不定數。謂二成或三成。 漢 班固 《西都賦》:“草木塗地,山淵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漁 《奈何天·逃禪》:“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4).約數,不定數。謂第二或第三。 宋 陳亮 《謝張侍御啟》:“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數。”
(5).約數,不定數。猶言再三,多次。《百喻經·婦詐稱死喻》:“婦於後時心厭傍夫,便還歸家,語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婦久死,汝是阿誰?妄言我婦。’乃至二三,猶故不信。”
(6).即六。《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故載祀二三,而國富刑清。” 張銑 註:“二三,謂 明帝 六年也。”
許人
(1).應允與人;許諾於人。《戰國策·韓策二》:“老母在, 政 身未敢以許人也。” 漢 賈誼 《新書·匈奴》:“夢中許人,覺且不背其信;陛下已諾,若日出之灼灼。” 唐 陳子昂 《送東萊王學士無競》詩:“寶劍千金買,平生未許人;懷君萬里別,持贈結交親。”
(2).指女子許配人家。 唐 於濆 《宮怨》詩:“父兄未許人,畏妾事姑舅。”《二刻拍案驚奇》卷三:“眼見得 丹桂 命硬,做瞭望門寡婦,一時未好許人。” 清 李漁 《蜃中樓·婚諾》:“兩個舍姪女,都不曾許人。”
(3).稱許他人。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二:“ 穎 自負文學,少許人,談論多所折難。”
有自
(1).有其原因。《莊子·寓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 陳鼓應 今註:“有自也,有所由來,即有它的原因。” 宋 歐陽修 《瀧岡阡表》:“俾知夫小子 修 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2).有其來處。《元史·后妃傳二·顯宗宣懿淑聖皇后》:“陰功久積,衍聖緒於無疆;神器攸歸,知慶源之有自。” 茅盾 《子夜》十一:“ 劉玉英 是一個聰明的女子。十七歲前讀過幾年書……對於交易所證券市場的經絡,那她更是‘淵源有自’。”
少見
(1).謂所見不多。《荀子·修身》:“少見曰陋。”《漢書·匡衡傳》:“蓋聰明疏通者戒於大察,寡聞少見者戒於雍蔽。”
(2).罕見;難得遇見。《兒女英雄傳》第九回:“這樣值錢的東西,二百二百的幫人,真是少見!”
(3).謂不常見面。如:一向少見,你好!
之者
唐 宋 時習語,相當於“之人”、“之物”。 唐 范攄 《雲溪友議》卷下:“乃作《劉弘傳》,雕印數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燒煉之者。”《敦煌變文集·祇園因由記》:“非但此金,世間一切伏藏未出之者,我能盡見。”《景德傳燈錄·司空山本淨禪師》:“即是求見聞覺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
蘇軾名句,水龍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