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楊萬里的《跋姜春坊梅山詩集二首》
全文:
承華寮寀集鴛鸞,不減應徐讌魏園。
中有釣璜清渭叟,向來授鉞少陵壇。
錦心繡口搴花草,雪碗冰甌瀉肺肝。
身到梅山得梅魄,老夫更借一枝看。
參考注釋
承華
(1). 漢 馬監、馬廄名。《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僕﹞屬官……又龍馬、閒駒、橐泉、騊駼、承華五監長丞。”
(2).太子*宮門名。《文選·陸機<贈馮文羆遷斥丘令>》:“ 閶闔 既闢, 承華 再建。” 李善 注引《洛陽記》:“太子*宮在太宮東薄室門外,中有 承華門 。”《陳書·王瑒傳》:“ 世祖 顧謂 沖 曰:‘所以久留 瑒 於 承華 ,政欲使太子微有 瑒 風法耳。’”
(3).指太子*宮室或太子。《梁書·元帝紀》:“嗣後升遐,龍輴未殯,承華掩曜,梓宮莫測。” 唐 黃滔 《寄陳侍御》詩:“九級燕金滿樽酒,卻愁隨詔謁承華。”
寮寀
亦作“ 寮寀 ”。1.官舍。引申為官的代稱。《文選·張華<答何劭>詩》:“自昔同寮寀,於今比園廬。” 呂向 註:“同寮寀,同官也。”
(2).指僚屬或同僚。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 孝元 初出 會稽 ,精選寮寀。” 唐 楊炯 《同詹事府官寮祭郝少保文》:“府庭颯而變色,寮寀慘而相驚。” 明 梅鼎祚 《崑崙奴》第一折:“那寮寀的禮不周,這子弟的心自省,也須知桑梓人恭敬,甚的是遺後見君情。” 清 黃宗羲 《趙州李公救災記》:“﹝ 李公 ﹞噬臂出血,書衣為章,以告寮寀,其能將伯之助乎!”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應聲藍面鬼》:“公思《易》能驅邪魅,即為講《易》之乾卦,鬼猶應聲,惟至‘地道光也’句,鬼忽不見,公亦掩卷就寢,嘗舉以告寮寀,莫測所謂。”
鴛鸞
(1).鵷與鸞。皆鳳屬。《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晉朝饗樂章》:“鴛鸞濟濟,鳥獸蹌蹌。”
(2).比喻賢人。 晉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鋭志於雛鼠者,不識騶虞之用心,盛務於庭粒者,安知鴛鸞之遠指。”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追光寺》:“至於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鴛鸞接翼,杞梓成陰。” 范祥雍 校註:“鴛與鵷通。鴛、鸞皆鳳族,以比喻賢人。” 唐 韓偓 《和王舍人撫州飲席贈韋司空》:“席上弟兄皆杞梓,花前賓客盡鴛鸞。”
(3).比喻朝官、同僚。 唐 裴翻 《和主司王起》:“雲霄幸接鴛鸞盛,變化欣同草木榮。” 唐 韓偓 《夢中作》詩:“紫宸初啟列鴛鸞,直向龍墀對揖班。”
(4).指情侶。 明 王錂 《春蕪記·家門》:“不料奸徒設計,阻佳期拆散鴛鸞。”
(5). 漢 宮殿名。 漢 張衡 《西京賦》:“後宮則 昭陽 、 飛翔 、 增成 、 合驩 、 蘭林 、 披香 、 鳳皇 、 鴛鸞 。”《文選·徐悱<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琅邪城詩>》:“金溝朝 灞 滻 ,甬道入 鴛鸞 。” 李善 註:“ 潘岳 《關中記》曰:‘ 未央殿 東有 鴛鸞殿 。’”
不減
不次於,不少於
其英雄本色不減當年
應徐
漢 應瑒 、 徐幹 的並稱。二人以詩文著名,為 曹丕 、 曹植 所禮遇。後亦用以泛稱有才華的賓客。 唐 張說 《扈從幸韋嗣立山莊》詩之一:“菲才叨侍從,連藻愧 應 徐 。” 唐 高適 《苦雨寄房四昆季》詩:“兄弟方 荀 陳 ,才華冠 應 徐 。” 明 梁辰魚 《紅線女》第一折:“讌排仙苑,詔待公車,邊開 衛 霍 ,舘接 應 徐 。”
楊萬里名句,跋姜春坊梅山詩集二首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