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遵式的《放生慈濟法門》
全文:
我比丘某甲,今為傍生類。
發佛大慈悲,懺彼六情根。
無始業障海,眼根著諸色。
耳界聞亂聲,鼻染一切香。
舌生諸惡刺,身如機關主。
六賊遊戲中,心想如猿猴,無有暫停時。
如此等六法,名為六情根。
一切業因緣,皆從妄想起。
妄想如幻焰,亦若空中花。
迷倒不覺知,為諸惑業縛。
永墮三途界,沒在眾苦中。
不聞正*法音,何曾知懺悔。
惟願十方佛,菩薩眾大師。
慈力與冥加,令其知發露。
無始一切惡,今日悉消除。
畢故不造新,常當修梵行。
未脫傍生難,余命願安樂。
筌網及虞羅,願不相值遇。
飲啄隨時足,饑渴永不逢。
相見起慈心,願不相吞噉。
當承三寶力,誓脫眾塵勞。
畢此苦類身,願生諸佛國。
彌陀廣慈願,不捨一切生。
觀音慈願深,常游五道界。
願舒五色臂,拔我出輪迴。
儻若命終時,願垂親接引。
救我厄難得,菩薩大檀那。
憫我臨湯火,舍財贖我命。
須彌與大海,徒自謂高深。
檀那今日恩,高深不可比。
現生增福壽,眷屬悉團圓。
來世受身時,願同生佛國,和南賢聖眾。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檀那
(1).梵語音譯。施主。《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靈》:“檀那一去寺久荒,清宵賦詠來諸郎。” 清 黃遵憲 《櫻花歌》:“繖張胡蝶衣哆囉,此呼奧姑彼檀那。” 錢仲聯 註:“《翻譯名義集》:‘檀那者,《要覽》曰:梵語陀那鉢底, 唐 言施主,今稱檀那,訛陀為檀,去鉢底留那也。’《日本國志·學術志》註:‘稱男子為檀那,則用梵語也。’”
(2).梵語音譯。布施。 唐 顏真卿 《撫州寶應寺翻經台記》:“檀那衣鉢,悉力經綸,不日復之,周邦仰仁。”《翻譯名義集·辨六度法》:“《法界次第》云: 秦 言布施,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心中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今日有書至。”《水滸傳》第四五回:“ 楊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見外?有的話,但説不妨。’”《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華忠 説:‘今日趕不到的;他連夜走,也得明日早上來。’”
(2).目前;現在。《穀梁傳·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駱賓王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清 黃遵憲 《台灣行》:“今日之政民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韋護》第一章:“然而她們卻痛叱 中國 今日之所謂新興的、有智識的婦女。”
高深
水平,程度等不一般,超出平常(多指學問、技術的造詣)
他有高深的學問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釋遵式名句,放生慈濟法門名句
名句推薦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朱柏廬《朱子家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