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梁啓超的《留別梁任南漢挪路盧》
全文:
瀝血狗一杯狗,與狗君兄弟交狗,君母即我母,君仇即吾仇。
況我實君累,君更不我尤,我若不報君,狗彘之不猶。
勸君且勿哭,今哭何所求?磨刀復磨刀,去去不暫留。
上有天與日,鑒我即我謀。
我行為公義,亦復為私仇,腳蹴舊山河,手提賊人頭,與君拜墓下,一慟為君酬。
萬一事不成,國殤亦足豪,雲霄六君子,來軫方且遒。
誰能久鬱郁?長為儒冠羞。
參考注釋
萬一
(1) 萬分之一,表示極小的部分
萬一之得。——《聊齋志異·促織》
(2) 表示可能性極小的假定
萬一下大雨,我也一定來
不成
——作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反問或揣度的語氣,常與“難道”、“莫非”等詞相呼應
老五不在這兒,莫非又下廠去了不成
國殤
死於國事,為國犧牲的人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南朝宋· 鮑昭《代出自薊北門行》詩
雲霄
(1) 雲塊飄浮的高空
三三兩兩的鳴鳥沖向雲霄
哭聲直上乾雲霄。——唐· 杜甫《兵車行》
上乾雲霄 。——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2) 舊時比喻極高的地位
六君子
(1).史籍中合稱六個傑出人物為“六君子”者甚多,其中最著者,約有:(1)指 禹 、 湯 、 文 、 武 、 成王 、 周公 。《禮記·禮運》:“ 禹 、 湯 、 文 、 武 、 成王 、 周公 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2) 宋 黃庭堅 、 秦觀 、 張耒 、 晁補之 及 陳師道 、 李廌 ,人稱“蘇門六君子”。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七·姑溪集》:“ 端叔 在 蘇 門,名次六君子……觀全集殊下 秦 、 晁 、 張 、 陳 遠甚。”(3) 宋 寧宗 時,右丞相 趙汝愚 為 韓侂胄 誣陷,太學生 周端朝 、 張衜 、 徐范 、 蔣傅 、 林仲麟 、 楊宏中 六人上書訟其冤,被屏斥,史稱“六君子”。見《宋史·忠義傳·楊宏中》。(4) 明 熹宗 時, 魏忠賢 擅權,御史 揚漣 劾 忠賢 二十四大罪, 漣 與 左光斗 、 魏大中 、 周朝端 、 袁化中 、 顧大章 皆為 忠賢 構死,世稱“六君子”。又 魏忠賢 矯旨逮 周起元 、 繆昌期 、 周順昌 、 周宗建 、 黃遵素 、 李應升 下獄受酷刑死,世稱“後六君子”。參閱《明史·宦官傳·魏忠賢》。(5) 清 光緒 中, 譚嗣同 、 林旭 、 楊銳 、 劉光第 、 楊深秀 、 康廣仁 因“戊戌變法”失敗,同時遇害,世稱“戊戌六君子”。參閱《清史稿·李端芬譚嗣同等傳論》。
(2).國畫稱松、柏等六種樹木。 元 黃公望 《題雲林畫》詩:“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此“六君子”指 倪雲林 畫中的松、柏、樟、楠、槐、榆。名為《六君子圖》。參閱 陳衍 《元詩紀事》卷二一。
來軫
後繼之車。喻相續而來的人或事。《後漢書·左周黃傳論》:“往車雖折,而來軫方遒。” 宋 程俱 《借居毘陵東門》詩之四:“前車接來軫,後棹紛相摩。” 清 王韜 《<火器說略>前序》:“然而來軫方遒,補牢未晚。”
方且
(1).尚且;還要。《孟子·滕文公上》:“《魯頌》曰:‘戎狄是膺, 荊 舒 是懲。’ 周公 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君父大讐全然不理,方且揚眉袖手,高談性命,不知性命是什麼東西。”
(2).猶方將。將會;將要。《莊子·天地》:“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方且為緒使,方且為物絯,方且四顧而物應,方且應眾宜,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恆。” 陸德明 釋文:“凡言方且者,言方將有所為也。” 南朝 宋 顏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方且排 鳳闕 以高游,開 爵園 而廣宴。”
(3).正當;正值。 元 耶律楚材 《和高善長一百韻》:“昔我知君名,方且王事忙。兵塵隔東西,忽成參與商。”
(4).方才。 宋 蘇洵 《審敵》:“天下之人,又用當時之議,因循維持,以至於今,方且以為無事。”《秦併六國平話》卷上:“ 子楚 與 呂不韋 謀,將金六百斤與守關吏,方且得脫歸 秦 。”
梁啓超名句,留別梁任南漢挪路盧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