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王珪的《端午內中帖子詞太上皇后閣》
全文:
平明三殿進觴初,玉女傍邊捧道書。
探得長生太清籙,同扶皇曆萬年餘。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平明
天亮的時候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 楚山孤。—— 唐·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三殿
(1).即 唐 大明宮 之 麟德殿 。《玉海·宮室·唐三殿》:“ 三殿 者, 麟德殿 也。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亦曰 三院 。結鄰 鬱儀樓 即 三殿 之東西廊也。” 唐 杜甫 《送翰林張司馬南海勒碑》詩:“詔從 三殿 去,碑到百蠻開。” 唐 韓愈 《李公墓志銘》:“十三年,公與 忠武軍 節度使司空 光顏 、 邠寧 節度使尚書 釗 ,俱來朝,上為之燕 三殿 。”
(2).指皇宮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宮。 宋 王安石 《送鄆州知府宋諫議》詩:“通班三殿邃,徙部十城兼。”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國初定三院》:“至 順治 戊戌,始復 明 制,改設 中和殿 、 保和殿 、 武英殿 、 文華殿 、 文淵閣 、 東閣 諸大學士名。 乾隆 戊辰,特旨罷 中和殿 大學士,改為 體仁閣 ,以配三殿三閣之名焉。”
(3). 宋 時太皇太后在世,與皇太后、皇后並稱三殿;若無太皇太后,則天子與太后、皇后亦稱三殿。 宋 錢愐 《錢氏私志》:“上同三殿徐登步輦還內。”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三宮三殿》:“國朝有太皇太后時,並皇太后、皇后稱三殿,其後,乘輿行幸,奉太后,偕皇后以出,亦曰三殿。”
進觴
猶敬酒。《梁書·簡文帝紀》:“及 王偉 等進觴於帝曰:‘丞相以陛下憂憤既久,使臣上壽。’” 唐 裴鉶 《傳奇·崔煒》:“四女與 崔生 進觴諧謔,將曉告去。”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本末》:“﹝ 李木庵 總憲﹞命諸伶更番進觴,邀予品題。”
玉女
(1).對他人之女的美稱。《禮記·祭統》:“故國君取夫人之辭曰:‘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 鄭玄 註:“言玉女者,美言之也。君子於玉比德焉。”《史記·秦本紀》:“乃妻之 姚 姓之玉女。” 唐 張諤 《三日岐王宅》詩:“玉女貴妃生,嫛婗始發聲。” 宋 黃庭堅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詩:“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2).美女。《呂氏春秋·貴直》:“ 惠公 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 高誘 註:“玉女,美女也。”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一夕,悉化為玉女,惑其徒。”《宣和遺事》前集:“到晚後乘龍車鳳輦,去三十六宮二十四苑閒遊,有多少天仙玉女。”
(3).仙女。《神異經·東荒經》:“﹝ 東王公 ﹞恆與一玉女投壺。”《楚辭·賈誼<惜誓>》:“建日月以為蓋兮,載玉女於後車。” 朱熹 集註:“玉女, 青要 、 乘弋 等也。”《文選·張衡<思玄賦>》:“載 太華 之玉女兮,召 洛浦 之 虙妃 。” 劉良 註:“玉女, 太華 神女。” 唐 李商隱 《寄遠》詩:“ 桓娥 擣藥無時已,玉女投壺未肯休。” 清 龔自珍 《戒將歸文》:“造亭亭之高宮兮,接玉女於雲涯。”
(4).常與“金童”對舉,指侍奉仙人的女童。《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一時仙樂數聲,畫閣開處,左有金童,右有玉女。”
(5).草名,即女蘿。《爾雅·釋草》:“蒙,玉女。” 郭璞 註:“蒙,即唐也,女蘿別名。”
傍邊
近旁;附近。《百喻經·得金鼠狼喻》:“傍邊愚人見其毒蛇變成真寶,謂為恆爾,復取毒蛇內著懷裡。” 宋 辛棄疾 《踏莎行·賦木犀》詞:“奴僕葵花,兒曹金菊,一秋風露清涼足。傍邊只欠箇 姮娥 ,分明身在蟾宮宿。”《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張四哥 問老者:‘何姓何名?’老者懼怕,不敢答應。傍邊一個人替他答道:‘此老姓 陳 名 大壽 。’”《紅樓夢》第二九回:“到明兒我在正面樓上,你在傍邊樓上,你也不用到我這邊來立規矩,可好不好?”
靠近邊沿。 唐 皮日休 《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火》:“響誤擊刺鬧,燄疑彗孛飛;傍邊煖白酒,不覺瀑冰垂。”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一四一:“黃金合里盛紅雪,重結香羅四出花,一一傍邊書勑字,中官送與大臣家。” 知俠 《鐵道游擊隊》第六章:“因為在夜裡,又是軍用車,鬼子根本不讓 中國 人傍邊。”
道書
道家或佛家的典籍。《後漢書·西域傳論》:“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三國志·魏志·張魯傳》:“祖父 陵 ,客 蜀 ,學道 鵠鳴山 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 宋 惠洪 《贈鬍子顯》詩:“想見豐登民訟少,長官行摺道書看。” 清 金鎮 《臨江仙·寄汪蛟門舍人》詞:“手把道書慵自起,暗來小閣斜憑,畫圖心事忒分明。”
王珪名句,端午內中帖子詞太上皇后閣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平明三殿進觴初,玉女傍邊捧道書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