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唐彥謙的《鹹通中始聞褚河南歸葬陽翟是歲上平徐方…成》
全文:
冊府藏餘烈,皇綱正本朝。
不聽還笏諫,幾覆綴旒祧。
咫尺言終直,愴惶道已消。
淚心傳位日,揮涕授遺朝。
飛燕潛來趙,黃龍豈見譙。
既迷秦帝鹿,難問賈生雕。
穆卜緘縢秘,金根轍跡遙。
北軍那奪印,東海漫難橋。
羅織黃門訟,笙簧白骨銷。
炎方無信息,丹旐竟淪漂。
邂逅江魚食,淒涼楚客招。
文忠徒謚議,子卯但簫韶。
未見公侯復,尋傷嗣續凋。
流年隨水逝,高誼薄層霄。
柱石林公遠,縑緗故國饒。
奇蹤天驥活,遺軸錦鸞翹。
近者淮夷戮,前年歸馬調。
始聞移北葬,兼議蔭山苗。
聖澤覃將溥,貞魂喜定飄。
異時窮巷客,懷古漫成謠。
參考注釋
不聽
(1).謂不聽從別人的意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齊侯 不聽左右, 魏主 不聽譽者,而明察照羣臣。”《後漢書·伏湛傳》:“ 步 欲留與 隆 共守二州, 隆 不聽。”《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早勸他不聽,此刻後悔了,卻是遲了。”
(2).不允許。《北史·魏世祖太武帝紀》:“庚戌,詔自三公已下至於卿士,其子息皆詣太學……不聽私立學校,違者師身死,主人門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及見女,暴怒,杖逐而出,不聽入門。”
(3).不定罪。《禮記·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聽獄訟,必三刺。有旨無簡不聽。” 鄭玄 註:“簡,誠也。有其意無其誠者,不論以為罪。” 孔穎達 疏:“既得其所犯之罪雖有旨意,無誠實之狀,則不聽之,不論以為罪也。”
還笏
(1). 唐高宗 將立 武則天 為後, 褚遂良 諫,帝不聽。 遂良 致笏殿階,叩頭流血曰:“還陛下此笏!”事見《舊唐書·褚遂良傳》。後用以稱堅持原則而不惜棄官。 唐 唐彥謙 《鹹通中始聞褚河南歸葬陽翟》詩:“不聽還笏諫,幾覆綴旒祧。” 宋 陸游 《自嘲》詩:“獨立未除還笏氣,餘生猶待闔棺論。”
(2).致仕,辭官。 宋 劉克莊 《賀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詞:“古有一言腰相印,誰教他,滿篋嬰鱗疏。還笏退,不回顧。” 元 姚燧 《耶律鈞贈官制》:“固求還笏,難斷抗章。”
綴旒
亦作“ 綴斿 ”。亦作“ 綴游 ”。1.猶表率。《詩·商頌·長發》:“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 毛 傳:“綴,表;旒,章也。” 鄭玄 箋:“綴,猶結也;旒,旌旗之垂者也。” 馬瑞辰 通釋:“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旒為表,故《詩》綴旒並言,以喻 湯 為下國表則也。”《魏書·禮志四》:“非所以儀刑萬國,綴旒四海。” 宋 王安石 《後殿朝次偶題》詩:“百年文物士優遊,萬國今方似綴旒。”
(2).比喻君主為臣下挾持,大權旁落。《漢書·五行志下之下》:“ 董仲舒 、 劉向 以為先是 晉 為 雞澤 之會,諸侯盟,又大夫盟。後為 溴梁 之會,諸侯在而大夫獨相與盟。君若綴斿,不得舉手。” 顏師古 註:“ 應劭 曰:‘斿,旌旗之旒,隨風動搖也。’言為下所執,隨人東西也。”《後漢書·張衡傳》:“夫 戰國 交爭,戎車競驅,君若綴旒,人無所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降及 懷 愍 ,綴旒而已。”
(3).喻指一般居虛位而無實權者。 梁啓超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土風不諳,語言難曉。政權所寄,多在猾胥,而官為綴旒也。”
(4).比喻國勢垂危。《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當此之時,若綴旒然。” 張銑 註:“旒,冠上垂珠,而綴於冠者,言帝室之危如旒之懸。然,辭也。”《魏書·肅宗紀》:“祖宗盛業,危若綴旒,社稷鴻基,殆將淪墜。”《舊唐書·玄宗紀上》:“大業有綴旒之懼,寳位深墜地之憂。”《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四年》:“臣觀今日國勢,危如綴旒。”
(5).用以比喻情況危急。 唐 孫揆 《靈應傳》:“矧妾一女子,父母斥其孤貞,狂童凌其寡弱,綴旒之急,安得不少動仁人之心乎?”
唐彥謙名句,鹹通中始聞褚河南歸葬陽翟是歲上平徐方…成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