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頌的《元豐己未三院東閣作元豐戊午夏予尹京治陳》
全文:
飛語初騰觸細文,廷中交構更紛紜。
綱條既甚秋荼密,枉直何由束矢分。
御史皆稱素長者,府徒半識故將軍。
卻憐比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綱條
《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後以“綱條”指法紀。 唐 柳宗元 《祭李中丞文》:“振其綱條,端我甸服,黠吏屏氣,貪官窒慾。”《舊唐書·王翃傳》:“居憲司,雖不能舉振綱條,然以謹重知名。” 宋 蘇舜欽 《投匭疏》:“臣敢謂陛下之詔,體則正矣,而綱條未至。”
秋荼
(1).荼至秋而繁茂,因以喻繁多。 漢 桓寬 《鹽鐵論·刑德》:“昔 秦 法繁於秋荼,而網密於凝脂。”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 唐 溫庭筠 《病中書懷呈友人》詩:“威容尊大樹,刑法避秋荼。”
(2).指繁多的刑罰。《舊唐書·儒學傳上·敬播》:“必期反茲春令,踵彼秋荼,創次骨於道德之辰,建深文於措刑之日,臣將以為不可。”
枉直
曲與直。比喻是非、好壞。《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人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至宮發省,理其枉直。” 晉 葛洪 《抱朴子·酒誡》:“ 於公 聰達,明於聽斷,小大以情,不失枉直。” 宋 蘇轍 《四論熙河邊事札子》:“今若不問枉直所在,興忿恚之師,為必取之計,則 關 陝 兵禍,漸不可知。” 章炳麟 《菌說》:“若專以是非枉直相角,則天下皆惡直醜正者矣。”
何由
亦作“ 何繇 ”。1.從何處,從什麼途徑。《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僕雖嚚頑,願從足下。雖然,何由而自達哉!” 唐 王昌齡 《送韋十二兵曹》詩:“出處兩不合,忠貞何由伸?”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晉 張華 有鸚鵡,每出還,輒説僮僕好惡。一日,寂無言; 華 問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魯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修竹茂林》詩:“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宋書·沉慶之傳》:“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成?” 明 劉基 《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詩之三:“路遠無羽翼,何由得飛還?”《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稍加責罰,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著意防範,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有雲 太倉 王宮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無損。然與《玉版》對觀,無少差,信為《玉版》未損時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剝漶?或造物忌之邪?”
束矢
一束箭。數量說法不一。《詩·魯頌·泮水》:“角弓其觩,束矢其搜。” 朱熹 集傳:“五十矢為束,或曰百矢也。”《周禮·秋官·大司寇》:“以兩造禁民訟,入束矢於朝,然後聽之。” 鄭玄 註:“古者一弓百矢,束矢,其百個與?”《國語·齊語》:“索訟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韋昭 註:“十二矢為束。” 清 錢謙益 《陸孟鳧墓志銘》:“贖鍰自束矢已上,署字輒泚筆不下。”參見“ 束矢鈞金 ”。
蘇頌名句,元豐己未三院東閣作元豐戊午夏予尹京治陳名句
名句推薦
破灶殘僧去,長廊落日明
李斐章《南台寺》
詩詞推薦
范之寄示乙丑除夕詩,感痛寂園居士之難,迴環百讀,悲憤同深,次韻成和
方守敦〔清代〕傷心碧血張居士,摯友吟成淚雨滂。太息人亡邦殄瘁,虛勞天問意悽愴。千秋禍有清流酷,大盜刑誰國法章。我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