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五百里巨浸,衡岳七十二高峰

項安世次韻黔陽王令詩五絕句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項安世的《次韻黔陽王令詩五絕句》

全文:
洞庭五百里巨浸,衡岳七十二高峰
不是公家椽樣筆,箇中施手若為容。

項安世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項安世洞庭五百里巨浸,衡岳七十二高峰書法作品欣賞
洞庭五百里巨浸,衡岳七十二高峰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五百

(1).古代在官輿前導引的役卒。《後漢書·宦者傳·曹節》:“越騎營五百妻有美色, 破石 從求之,五百不敢違。” 李賢 注引 韋昭 《辯釋名》:“五百,字本為‘伍’。伍,當也;伯,道也。使之導引當道中以驅除也。”

(2).執杖行刑。《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 衡 言不遜順…… 祖 大怒,令五百將出,欲加箠。” 李賢 註:“五百,猶今之問事也。”《三國志·蜀志·劉琰傳》:“ 胡氏 有美色, 琰 疑其與 後主 有私,呼五百撾 胡 。”《續通典·職官十五》:“五百本為執楚導引之人,各代皆不特置, 唐 以後皆無此職名。”

巨浸

(1).大水。指大河流。 唐 駱賓王 《夏日游德州贈高四》詩:“ 鬲津 開巨浸,稽阜鎮名都。” 唐 衛次公 《渭水貫都賦》:“原夫 渭 者 雍 之巨浸,都者人之所聚。” 宋 陳善 《捫虱新話·論孟子之書有巧妙處》:“吾謂此一章似 長江 巨浸,瀰漫無際,而渾浩迴轉,不可名狀。” 清 黃景仁 《望泗州舊城》詩:“ 泗 淮 合處流湯湯,作此巨浸如天長。”

(2).大水。指大海。 唐 許彬 《府試萊城晴日望三山》詩:“不易識 蓬瀛 ,憑高望有程。盤根出巨浸,遠色到孤城。” 宋 范仲淹 《上呂相公並呈中丞諮目》:“﹝ 太湖 ﹞雖北壓 揚子江 而東抵巨浸,河渠至多,堙塞已久,莫能分其勢矣。” 孫中山 《建國方略·行易知難》第四章:“倘無羅經以定方向,則汪洋巨浸,水天一色,四顧無涯,誰敢冒險遠離海岸,深蹈迷途,而赴不可知之地哉?”

(3).大水。指洪水。 宋 陸游 《讀夏書》詩:“巨浸稽天日沸騰,九州人死若丘陵。” 宋 葉適 《故知廣州薛公墓志銘》:“嗚呼!巨浸、大疫,殺*人成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七·<授經圖>》:“此書舊無刊本, 大梁 水後, 西亭 藏書數萬卷皆付巨浸。”

(4).大水。指大湖澤。《宋史·食貨志上一》:“ 太湖 者,數州之巨浸,而獨洩以 松江 之一川,宜其勢有所不逮。”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其山滙於巨浸中,是名 西湖 。”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祥異·蟾蜍》:“ 嘉慶 己卯八月, 河 決, 開封 蘭陽 一帶皆成巨浸。”

七十二

古以為天地陰陽五行之成數。亦用以表示數量多。《史記·封禪書》:“古者封 泰山 禪 梁父 者七十二家,而 夷吾 所記者十有二焉。”《玉台新詠·古樂府詩<相逢狹路間>》:“入門時左顧,但見雙鴛鴦。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 唐 李白 《梁甫吟》:“東下 齊 城七十二,指揮 楚 漢 如旋蓬。” 清 魏源 《三湘棹歌·蒸湘》:“水復山重行未盡,壓來七十二峰影。”

高峰

最高點或最高部分。比喻事物發展的最高點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攀登科學高峰

項安世名句,次韻黔陽王令詩五絕句名句

詩詞推薦

洞庭五百里巨浸,衡岳七十二高峰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