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早春雪後贈洛陽李長官長水鄭明府二同年》
全文:
獻歲晴和風景新,銅駝街郭暖無塵。
府庭共賀三川雪,縣道分行百里春。
朱紱洛陽官位屈,青袍長水俸錢貧。
有何功德紆金紫,若比同年是幸人。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府庭
衙門,公堂。 漢 王充 《論衡·量知》:“遠而近諫,《禮》謂之諂,此則郡縣之府庭所以常廓無人者也。”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近代通謂府庭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 明 宋濂 《方愚庵墓版文》:“府庭之間,不陳杻械,革鞭懸楹間,示不妄罰。”
三川
(1).三條河流的合稱,所指不一。(1) 西周 以 涇 、 渭 、 洛 為三川。《國語·周語上》:“ 幽王 二年, 西周 三川皆震。” 韋昭 註:“三川, 涇 、 渭 、 洛 ,出於 岐山 。”(2) 東周 以 河 、 洛 、 伊 為三川。《戰國策·秦策一》:“親 魏 善 楚 ,下兵三川。”《文選·鮑照〈詠史〉》:“五都矜財雄,三川養聲利。”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有 河 、 洛 、 伊 ,故曰三川。”
(2).指洛陽。 南朝 宋 顏延之 《北使洛陽》詩:“前登 陽城 路,日夕望三川。” 唐 王維 《送韋大夫東京留守》詩:“雲旗蔽三川,畫角發龍吟。” 趙殿成 註:“《史記》索隱:三川,今 洛陽 也。”
縣道
(1).縣和道。 漢 制,邑有少數民族雜居者稱道,無者稱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檄到,亟下縣道,使鹹知陛下之意。” 裴駰 集解:“《漢書·百官表》曰:‘縣有蠻夷曰道。’”《漢書·梅福傳》:“數因縣道上言變事,求假軺傳,詣行在所,條對急政,輒報罷。”
(2).通行全縣或縣與縣之間的道路。 漢 王充 《論衡·別通》:“夫縣道不通於野,野路不達於邑,騎馬乘舟者,必不由也。” 宋 徐鉉 《送史館高員外使嶺南》詩:“雙旌馳縣道, 百越 從軺車。”
分行
銀行的分支機構
國內分行
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 陝 餘慶。”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
(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註:“時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複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白居易名句,早春雪後贈洛陽李長官長水鄭明府二同年名句
名句推薦
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
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