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余靖的《游山五題贈青林庵主》
全文:
佛性深如海,中邊見各異。
道在有無間,語論皆兒戲。
幾多名利僧,妄習諸家氣。
貪嗔尚纏牽,生滅何由離。
三世古今佛,豈離根本智。
捨此覓菩提,誰證菩提位。
吾師識自心,有為皆委棄。
冥坐不知年,了了忘言意。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佛性
(1).佛教名詞。謂眾生覺悟之性。《涅槃經》卷二七:“我常宣説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北齊書·杜弼傳》:“聞卿精學,聊有所問,經中佛性、法性,為一為異?”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五:“此迺泥土瓦礫合成,安得有佛性耶?” 清 龔自珍 《法性即佛性論》:“宗--今立法性即佛性。”
(2).借指禮佛修行之心性。參見“ 佛性禪心 ”。
中邊
(1).《四十二章經》:“佛所言説,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佛家因以“中邊”指中觀與邊見(包括空、假等)。天台宗認為,“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見 隋 智顗 《摩訶止觀》卷五。 宋 陸游 《累日倦甚不能觴客睡起戲作》詩:“晚知古佛中邊語,正合 蒙莊 《內外篇》。” 明 丁鶴年 《逃禪室述懷十六韻》:“談玄分上下,味道悉中邊。”
(2).內外,表里。 宋 蘇軾 《東坡詩話·評韓柳詩》:“所貴乎枯澹者,謂其外枯而中膏……若中邊皆枯澹,亦何足道。” 冰心 《往事二》八:“父親說:‘和人群大陸隔絕,是怎樣的一種犧牲,這情緒,我們航海人真是透徹中邊的了!’”
余靖名句,游山五題贈青林庵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