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儲光羲的《晚次東亭獻鄭州宋使君文》
全文:
自初賓上國,乃到鄒人鄉。
曾點與曾子,俱升闕里堂。
武皇恢大略,逸翮思寥廓。
三居清憲台,兩拜文昌閣。
為道既貞信,處名猶謇諤。
鐵柱勵風威,錦軸含光輝。
夜聞持簡立,朝看伏奏歸。
洞門清佩響,廣路玉珂飛。
驤首入丹掖,摶空趨太微。
絲綸逢聖主,出入飄華組。
愔愔宿帝梧,侃侃居文府。
海內語三獨,朝端謀六戶。
善計在弘羊,清嚴歸仲舉。
侍郎跨方朔,中丞蔑周處。
天眷擇循良,惟賢降寵章。
分符指聊攝,為政本農桑。
籍籍歌五袴,祁祁頌千箱。
隨車微雨灑,逐扇清風颺。
既以遷列國,復茲鄰帝鄉。
褰帷乃仍舊,坐嘯非更張。
居敬物無擾,履端人自康。
薄游出京邑,引領東南望。
林晚鳥雀噪,田秋稼穡黃。
成皋天地險,廣武征戰場。
道喪苦兵賦,時來開井疆。
霏霏渠門色,晻晻制岩光。
徒念京索近,獨悲溱洧長。
大明潛照耀,淑慝自昭彰。
昔歲幸西土,今茲歸洛陽。
同焉知鄭伯,當輔我周王。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三居
古代依罪行的輕重分別將犯人流放到遠近不同的三個地方。《書·舜典》:“五流有宅,五宅三居。” 孔 傳:“五刑之流,各有所居,五居之差,有三等之居。大罪四裔,次九州之外,次千里之外。”
憲台
(1). 後漢 改稱 漢 御史府為憲台。後為同類機構的通稱,亦以稱御史等官職。 漢 應劭 《漢官儀·憲台》:“ 漢 御史府, 後漢 改稱憲臺。”《後漢書·袁紹傳》:“臣以負薪之資,拔於陪隸之中,奉職憲臺,擢授戎校。”《隋書·文學傳序》:“發號施令,鹹去浮華。然時俗詞藻,猶多淫麗,故憲臺執法,屢飛霜簡。” 唐 白居易 《夏日獨直寄蕭侍御》詩:“憲臺文法地,翰林清切司。”《新唐書·百官志三》:“ 龍朔 二年,改御史臺曰憲臺。”
(2).舊時對上官的尊稱。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稱謂》:“ 鄂西 林相公 云:‘ 唐 龍朔 二年改御史臺為憲臺,是憲臺之稱,內惟都御史,外惟總督巡撫當之耳。今通稱司、道、府為憲臺,誤矣。’余按…… 唐 雖改御史臺為憲臺,而亦改中書為西臺,祕書為塹臺,不專以御史所屬為臺,則以憲臺稱上官,似可通融。”《老殘遊記》第十五回:“縣官見 黃人瑞 立在東牆下,步上前來,請了一個安,説道:‘老憲臺,受驚不小!’”
文昌
(1).星座名。共六星,在斗魁之前,形成半月形狀。《史記·天官書》:“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南史·宋紀中·文帝》:“﹝ 元嘉 十九年﹞九月丙辰,有客星在北斗,因為彗,入文昌,貫五車。”
(2).指星神。《楚辭·遠遊》:“後文昌使掌行兮,選署眾神以並轂。”
(3).特指文昌宮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指斗魁戴匡六星之一。舊時傳說主文運,故俗又稱文曲星或文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一》:“俗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以北斗為司命。而文昌者,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也。俗以魁故祠文星以祈科第,因其近斗也,故亦稱文昌司命雲。傅會甚矣。至以 蜀 梓潼神 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平山冷燕》第一回:“前欽天監臣奏文昌光亮。主有翰苑鴻儒為文明之助。”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故自戊辰至於醜五科狀元……珠聯璧合,名應文昌,非偶然也。”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幼學》:“今之學塾於 孔子 之外,乃兼祀文昌魁星等……夫文昌者,槱燎司命,或稱為天神。”參見“ 文曲星 ”、“ 文星 ”。
(4).即 文昌帝君 。 清 袁枚 《續新齊諧·牟尼泥》:“生死隸東嶽,功名隸 文昌 。” 清 黃遵憲 《己亥雜詩》之三四:“秀孝都居弟子行,人人陰騭誦 文昌 。”參見“ 文昌帝君 ”。
(5).指文昌省。 唐 任希古 《和左僕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懷》:“禮闈通政本,文昌總國鈞。” 唐 韓愈 《舉韋顗自代狀》:“文昌政本,侍郎官重,尚德之舉, 顗 宜當之。” 前蜀 韋莊 《南省伴直》詩:“文昌二十四仙曹,盡倚紅簷種露桃。” 宋 蘇轍 《生日謝表》之二:“時當生育,情方切以懷親;職貳文昌,恩忽驚於捧詔。”參見“文昌省”。
(6).宮殿名。《文選·左思<魏都賦>》:“造 文昌 之廣殿,極棟宇之弘觀。” 張載 註:“ 文昌 ,正殿名也。” 南朝 梁 沉約 《八詠詩·解佩去朝市》:“講 金華 兮議 宣室 ,晝武帳兮夕 文昌 。” 唐 駱賓王 《疇昔篇》:“揮戈出武帳,荷筆入 文昌 。”
儲光羲名句,晚次東亭獻鄭州宋使君文名句